[实用新型]一种排气系统消音筒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12046.2 | 申请日: | 2015-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324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刘佳;刘欣;王斌;张佳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10 | 分类号: | F01N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气 系统 消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排气系统消音筒。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交通和运输工具,而消费者对于汽车细节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这样就要求汽车的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一丝不苟。现有技术中,车辆的NVH性能(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是衡量汽车制造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其中,排气系统的消音筒的作用是降低车辆噪音的一个重要部件,同时又会影响到车辆的性能。这是由于消音筒入口和出口之间必然会存在排气背压,如果排气背压高则会增加油耗并降低功率扭矩,而如果降低排气背压则会造成排气系统的噪音急剧上升。因此如何兼顾节能性和降噪性,一直是困扰着消音筒设计的一大难题。
目前,汽车用排气系统消声筒通常采用的是直入直出的进气管和出气管,筒内隔板的距离和尾管的长度角度也只是满足空间布置。直入直出的进气管和出气管在动力性能方面表现较好,但由于结构简单,通常NVH性能不佳,体现为某些工况下,排气噪声较大;筒内隔板的距离直接影响共振腔的体积,在低转速工况下,对排气噪声影响最大;尾管是排气气流的最终出口,其长度和角度对背压和噪声均有较大影响。
可见,现有汽车用排气系统消声筒具有动力性能与NVH性能不能兼顾,排气噪声在某些工况下较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兼顾降噪性能和节能性的排气系统消音筒。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排气系统消音筒,包括外壳、进气管、出气管;
其中,所述外壳包括筒体和位于筒体两端的前端盖、后端盖;所述进气管从所述前端盖的一侧伸入所述筒体内,且所述出气管从所述后端盖的远离所述进气管的另一侧伸入所述筒体内;
所述外壳内还设有前隔板和后隔板以将所述外壳依次分割为第一腔、第二腔、第三腔;
所述前隔板上设有贯穿所述前隔板的通孔以使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导通;
所述后隔板上设有贯穿所述后隔板的通孔以使所述第二腔和第三腔导通;
所述进气管从所述外壳第一腔的一端伸入所述外壳内并依次穿过所述前隔板、后隔板,以使所述进气管的远端伸入到第三腔内;
且所述出气管从所述外壳的第三腔的一端伸入所述外壳内并依次穿过所述后隔板、前隔板,以使所述出气管的远端伸入到第一腔内;
所述进气管位于第一腔和第二腔内的部分的管壁上设有出气孔;
所述出气管的中部设有阻性消音管,所述阻性消音管上设有打孔结构并覆盖消音棉。
其中,所述前隔板和后隔板的两端分别设有通孔以固定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
其中,所述出气管位于第三腔内的远端设有朝向所述进气管方向延伸的弯折部以使所述出气管的远端形成L字形。
其中,所述出气管的位于所述外壳外部的一端设有尾管,所述尾管朝向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弯折。
其中,所述进气管的位于所述外壳外部的一端朝向远离所述外壳侧壁的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进气管、出气管、前隔板、后隔板、阻性消音管经过点焊固定在一起后整体固定在所述外壳内。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对排气系统消音筒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排气系统消音筒能够兼顾降噪性能和节能性能,提高了消音筒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现有的排气系统消声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排气系统消声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筒体;
2、尾管;
3、前端盖;
4、后端盖;
21、进气管;
22、前隔板;
23、后隔板;
24、出气管;
25、阻性消音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排气系统消音筒无法兼顾降噪性能和节能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排气系统消音筒。如图1、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排气系统消音筒,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筒体1和位于筒体1两端的前端盖3、后端盖4;所述消音筒还包括:进气管21、出气管24;所述进气管21从所述前端盖3的一侧伸入所述筒体1内,且所述出气管24从所述后端盖4的远离所述进气管21的另一侧伸入所述筒体1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120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治疗脑出血后遗症的中药制剂
- 下一篇:滤器回收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