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支撑式颈枕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09661.8 | 申请日: | 2015-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616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胡银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银霞 |
主分类号: | A47G9/10 | 分类号: | A47G9/1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 式颈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枕头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前支撑式颈枕。
背景技术
在生活压力时间增大的现代生活中,忙于工作的人们往往得不到良好的休息。颈枕是一种穿戴在肩膀上,可支撑头部的特殊枕头,可以供用户在无法躺下的情况下放松颈部,达到休息的效果。
颈枕一般包括两侧支撑部和一后支撑部,三者围成U形,使用时套在用户的脖子上,后支撑部可支撑后脑部,两侧支撑部可支撑头部的两侧,即侧脸颊部位,用户可放松颈部,侧靠或后倾靠在颈枕上,将头部的重力完全由颈枕支撑,进行休息。
现有技术中的颈枕由于需要预留开口,形成半包围结构,以便于用户从开口处穿戴至颈部,其前方无法对头部提供支撑,用户无法在头部前倾的姿势下得到颈枕的支撑,而只能采用侧倾或者后倾的姿势,这两种姿势都与颈椎本身的伸展方向相悖,导致容易感觉颈部酸疼,不仅使用时会降低使用舒适度和休息的效果,而且长期使用还有可能损伤颈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前支撑式颈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颈枕休息容易使脖子酸疼,对颈椎保护效果差,舒适度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前支撑式颈枕,可穿戴于人体的颈部,其上端面可为头部提供支撑,包括两呈c字形的侧支撑部,两所述侧支撑部一端相互连接形成可支撑头部后侧的后支撑部,另一端末端各延伸设有前支撑端,两所述前支撑端可相互重叠形成用于支撑下巴的前支撑部,各所述前支撑端上端面设有可供另一所述前支撑端置入形成重叠状态的第一凹面。
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撑端形状为沿所述侧支撑部向前内侧延伸的钩形。
进一步地,于两所述侧支撑部连接处的内侧,设有易于变形的缺口。
进一步地,于两所述侧支撑部连接处的上端面,设有与脑部后侧适应的第二凹面。
进一步地,于两所述侧支撑部上端面,还设有与侧脸颊适应的第三凹面。
进一步地,其材料为记忆海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前支撑式颈枕,其侧支撑部的前端设有前支撑端,前支撑端相互重叠后构成前支撑部,具有较大的厚度,可以填充下巴与胸部之间的空间,对下巴提供支撑,用户能以头部前倾的方式进行休息,这种姿势顺应了颈椎的伸展方向,与侧倾和后倾式相比,不仅具有更佳的舒适度,而且对颈椎的保护效果好,休息不易出现颈部酸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支撑式颈枕的普通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支撑式颈枕的前支撑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支撑式颈枕的轴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支撑式颈枕的侧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支撑式颈枕的后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前支撑式颈枕1,包括两侧支撑部11,侧支撑部11整体呈c字形。两侧支撑部11的一端相互连接,形成后支撑部,可为头部的后侧提供支撑;另一端末端各延伸设有前支撑端12。
如图2至图4所示,两前支撑端12可相互重叠形成前支撑部14,为头部的前端,即下巴部位提供支撑。各所前支撑端12上端面设有第一凹面111,任一前支撑端12均可重叠于另一前支撑端12上部,并且置入第一凹面111使其不易从其上端面滑落,由于设置第一凹面111后,前支撑端12的上部形成弧形面,用户可根据需要将一前支撑端12放置于不同位置的另一前支撑端12上方,以选择不同的层叠高度,满足不同高度的支撑需要。
由于前支撑式颈枕1采用软性材料制成,可在各种方向上较大角度的变形,其实际有两个状态:
1)如图1所示的普通状态,此时的前支撑式颈枕1的两前支撑端12相互分离,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U形颈枕,用户可手持两侧支撑部11向外分开,放置在肩部,松开后其自身回弹,两侧支撑部11分别紧贴在脖子的两侧,后支撑部紧贴脖子的后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银霞,未经胡银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096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