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轴承抗磨损性能试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108884.2 | 申请日: | 2015-0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794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 发明(设计)人: | 苏荔;贾春奇;李新;陈忠印 | 申请(专利权)人: |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N3/56 | 分类号: | G01N3/56;G01M13/04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3 | 代理人: | 胡恩河 |
| 地址: | 30018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承 磨损 性能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抗磨损性能试验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轴承抗磨损性能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磨损是导致机械产品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摩擦副由轴与轴承组成,在机械产品运行时,轴与轴承就会发生相对滑动,如果两者的匹配不合适,将会导致轴承发生磨损,从而对机械产品的寿命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护机械产品的性能不受影响,就需要摩擦副具有良好的抗磨损性能,而轴与轴承的磨损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如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轴承的抗磨损性能进行检测,目前尚无一种对轴承抗磨损性能进行试验的装置和检测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轴承抗磨损性能试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轴承抗磨损性能试验装置,包括底板,底板的上方设置模拟转子,盘式电机连接在模拟转子的下部,所述模拟转子的外部设有缓冲套筒,缓冲套筒的内侧壁连接有位移传感器,缓冲套筒的外部设有外套筒,外套筒的顶端设有上盖,上盖的内壁连接转速传感器,底板的下部连接阻尼器,模拟转子的下部形成外圆周带有螺孔、内部中空的轴,轴下端坐落在轴承的半圆形轴窝内,轴和轴承组成摩擦副,螺母将盘式电机紧固在轴上,轴的下部和轴承位于阻尼器内,模拟转子的外缘处形成有偏心孔。
所述模拟转子上端面的一半面积发黑。
这样设计的本实用新型,当轴受到方向与转速同步变化的径向动承载作用时,能够实现在较短时间内,造成轴承接触面上的不均匀磨损,从而完成对轴承抗磨损性能的试验和检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不能对轴承的抗磨损性能进行实时检测,而造成产品失效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试验操作简单方便,适合进行批量产品试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模拟转子的剖视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轴与轴承连接的剖视图。
图中:
1.底板 2.模拟转子
3.盘式电机 4.缓冲套筒
5.位移传感器 6.外套筒
7.上盖 8.转速传感器
9.阻尼器 10.轴
11.轴承 12.偏心孔
13.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轴承抗磨损性能试验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轴承抗磨损性能试验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方设置模拟转子2,盘式电机3连接在模拟转子2的下部,所述模拟转子2的外部设有缓冲套筒4,缓冲套筒4的内侧壁连接有位移传感器5,缓冲套筒4的外部设有外套筒6,外套筒6的顶端设有上盖7,上盖7的内壁连接转速传感器8,底板1的下部连接阻尼器9,模拟转子2的下部形成外圆周带有螺孔、内部中空的轴10,轴10下端坐落在轴承11的半圆形轴窝内,轴10和轴承11组成摩擦副,螺母13将盘式电机3紧固在轴10上,轴10的下部和轴承11位于阻尼器9内,模拟转子2的外缘处形成有偏心孔12。
所述模拟转子2上端面的一半面积发黑。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
试验时,转速传感器8通过接受模拟转子2上端面的明暗信号变化来采集模拟转子2的转速,位移传感器5用于采集模拟转子2的振幅,由振幅可换算成轴10所受径向承载,通过靠近模拟转子2外缘处的偏心孔12来控制模拟转子2的不平衡质量,使轴10受到方向与转速同步变化的径向动承载作用,造成轴承11接触环面上的不均匀磨损,完成在短时间内实现对轴承抗磨损性能试验。
在轴承抗磨损性能试验装置上进行为期1周的试验,试验结束后,停机对轴承11进行显微观察,以轴承11半圆形轴窝内是否出现单侧磨痕作为轴承11抗磨损性能的判定标准,当轴承11半圆形轴窝内未出现单侧磨痕时,认为轴承11的抗磨损性能好,当轴承11半圆形轴窝内出现单侧磨痕时,认为轴承11的抗磨损性能差。
本实用新型通过观察转速传感器的转速和位移传感器的振幅,利用偏心孔控制模拟转子的不平衡质量,对轴承的抗磨损性能进行试验,数据准确,提高了轴承的抗磨损性能评判基准,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由于不能及时测定产品的抗磨损性,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未经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088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浓度壶
- 下一篇:车用液化天然气瓶压力试验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