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快装霰弹弹鼓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07955.7 | 申请日: | 2015-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789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刘子杰;王宽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子杰 |
主分类号: | F41A9/02 | 分类号: | F41A9/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刘东升 |
地址: | 1182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霰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枪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装霰弹弹鼓,适用于自动或半自动发射的霰弹枪上。
背景技术
现有霰弹枪通常采用唧筒供弹、弹匣供弹和弹鼓供弹。现有霰弹枪使用的霰弹口径大,且是塑料壳平弹头,因此使霰弹入膛难度大。同时霰弹枪口径较大,霰弹体积也大,这就使霰弹枪无论采用现有的唧筒供弹还是弹匣供弹,都不能达到10发以上的弹容量。因此各国都在研制霰弹弹鼓供弹,来增加霰弹枪的霰弹容量。但霰弹的弹形有突出底缘,并且大多都是塑料壳结构,从而导致霰弹在弹鼓内排列有突出底缘相互干涉,塑料弹壳之间摩擦阻力较大,所以现有的霰弹弹鼓均为沿弹鼓内圆周单周排列霰弹的输弹结构,排列霰弹数目越多,霰弹弹鼓周长越长,霰弹弹鼓的结构尺寸越大,导致目前霰弹弹鼓容弹量最多为21发。如南非的“打击者”霰弹枪使用的霰弹弹鼓体积较小,霰弹容量仅12发。美国的AA-12霰弹枪弹鼓容量21发,但圆周很大,并且装卸霰弹都由出弹口逐发压装或卸出,导致装填速度很慢。同时现有霰弹弹鼓供弹只能输送同一型号和尺寸的霰弹。
现有轻机枪和冲锋枪常采用弹鼓供弹,但是轻机枪和冲锋枪的子弹为尖弹头或圆弹头,弹头通常为铜壳和钢壳,且弹壳底部不存在凸出底缘,摩擦小,输弹和入膛容易,但不能满足霰弹结构的要求,易产生顶弹和卡滞现象,无法应用于霰弹枪。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装霰弹弹鼓,大大提高了霰弹弹鼓容弹量,解决了只能输送同一型号和尺寸的霰弹的技术问题,解决了现有霰弹弹鼓输弹卡滞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霰弹弹鼓与霰弹枪体积协调,适用于长弹、短弹等多种霰弹类型,且解决了弹鼓快装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快装霰弹弹鼓包括弹鼓体、导轨板、心轴、扭力簧座、扭力簧、拨弹轮、弹鼓盖、推弹塞、拨弹板、出弹口体和棘轮机构;
弹鼓体为筒形结构,出弹口体位于霰弹枪机匣内,且出弹口体一端固定在弹鼓体上,出弹口体另一端的口部与枪机头位置对应,且出弹口体内霰弹方向与弹鼓体内霰弹方向一致,出弹口体的前面和后面与弹鼓体的筒形底部表面之间存在夹角,该夹角使出弹口体内后续霰弹的底缘位于前发霰弹底缘外侧,心轴的一端与弹鼓体的中心转动连接,且心轴与弹鼓体同轴,扭力簧和拨弹轮依次套装在心轴上,扭力簧座套装在扭力簧外周上,扭力簧一端与心轴固定连接,扭力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扭力簧座上,扭力簧座固定在弹鼓体上;
棘轮机构中的棘爪一端套装有棘爪弹簧,棘爪与心轴移动连接,棘爪的另一端与棘轮的棘槽啮合,棘轮固定在拨弹轮上,且与拨弹轮同轴;
导轨板螺旋固定在弹鼓体的筒形底部,导轨板、弹鼓体内表面和扭力簧座外周形成两圈螺旋导轨槽,导轨板内端固定在扭力簧座上,为装满霰弹时,推弹塞的另一端的柱形结构处于导轨板内端固定位置,导轨板的另一端固定在弹鼓体上,导轨板的另一端与出弹口体入弹口位置对应;
拨弹轮外周均匀设置有多个弹槽,弹槽的轴线方向与拨弹轮的轴向方向平行,弹槽内装有霰弹,所有霰弹的一端均位于螺旋导轨槽内,
推弹塞的一端与拨弹轮转动连接,推弹塞的另一端为柱形结构,柱形结构的轴线与拨弹轮轴线平行,推弹塞的柱形结构位于拨弹轮的弹槽内,且柱形结构一端位于螺旋导轨槽内;
拨弹板的一端贴合并固定在出弹口体左侧面的内表面上,拨弹板的另一端表面与拨弹轮该位置的霰弹外周相切,且拨弹板另一端的前面向弹鼓体的筒形结构底面倾斜,离合按钮一端外周套装按钮弹簧,离合按钮一端与按钮弹簧一起装入中心旋手中心孔内,中心旋手一端通过螺纹与心轴另一端的中心孔连接,离合按钮内端顶在棘爪另一端的端面上,弹鼓盖扣装在弹鼓体筒形的口部。
拨弹板一端的前面与出弹口体前面平行且存在间距,该间距构成霰弹底缘导向槽。
拨弹轮上的弹槽内装两个霰弹,两个霰弹沿拨弹轮的径向布置。
拨弹轮上的弹槽分为装两个霰弹的长槽和装一个霰弹的短槽,拨弹轮上的长槽和短槽相间布置。
弹鼓盖通过合页与弹鼓体连接,卡扣一端与弹鼓体铰接,卡扣另一端钩住弹鼓盖上的凸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子杰,未经刘子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079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