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冷热冲击的点火线圈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06075.8 | 申请日: | 2015-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85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毅;何达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毅 |
主分类号: | H01F38/12 | 分类号: | H01F38/12;H01F27/02;H01F27/08;F02P3/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梁展湖;李海华 |
地址: | 400021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热 冲击 点火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点火线圈,尤其涉及一种抗冷热冲击的点火线圈。
背景技术
通常的点火线圈主要由外壳、线圈总成以及连接头,在装配完成后,通常需要利用环氧树脂等绝缘胶进行封装,以保证线圈之间的绝缘性以及线圈总成的稳定性。但现有的外壳的内表面都为平面结构,这样,填充环氧树脂后,外壳与环氧树脂的接触面也形成一弧形面或平面(与外壳的形状一致)。由于,点火线圈在工作过程中,瞬间产生高压及高温,从而造成点火线圈工作过程中冷热交替较为频繁;而点火线圈在进行冷热交替过程中,环氧树脂会产生膨胀和收缩,其在收缩过程下会产生一个内应力,从而容易导致将环氧树脂与外壳的粘接面拉裂,进而破坏点火线圈的稳定性,并导致点火线圈的使用寿命缩短。另外,现有的点火线圈的散热主要靠环氧树脂进行散热,导致散热效果较差,从而进一步缩短点火线圈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怎样解决现有点火线圈抗冷热冲击能力差,外壳与环氧树脂粘结稳定性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提供一种抗冷热冲击的点火线圈,能够有效提升点火线圈的产品质量,延长点火线圈的实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抗冷热冲击的点火线圈,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在外壳的内壁上开设有若干抗拉槽,所述抗拉槽的槽口为收口结构。
进一步地,在外壳内设有线圈总成,在外壳内填充有绝缘胶,且所述绝缘胶将抗拉槽填满。
进一步地,所述抗拉槽的断面呈楔形、弧形或者带缺口的矩形。
进一步地,在外壳的外壁上还设有散热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结构为套设在外壳上的金属导热环。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结构为散热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结构简单,通过在壳体内壁上设置抗拉槽,从而使绝缘胶与壳体的结合稳定性更好,能够有效避免因冷热交替产生的内应力导致绝缘胶与壳体裂开,从而有效延长点火线圈的使用寿命。
2.在外壳的外壁设置散热结构,能够有效增强点火线圈的散热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点火线圈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向的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2中抗拉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3中抗拉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2—抗拉槽,3—金属导热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参见图1、图2,一种抗冷热冲击的点火线圈,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一端开放另一端封闭;在外壳1的内壁上开设有若干抗拉槽2,所述抗拉槽2的槽口(开口)为收口结构,加工时,该抗拉槽2沿外壳1的封闭端至开放端方向设置,并贯穿外壳1的开放端。在外壳1内设有线圈总成,在外壳1内填充有绝缘胶,且所述绝缘胶将抗拉槽2填满。具体实施时,所述绝缘胶采用环氧树脂或聚氨酯,成本低廉,密封性好,且散热性好,稳定性好。
在加工过程中,所述抗拉槽2的断面呈楔形(梯形);这样,当点火线圈在冷热交替过程中,环氧树脂产生的内应力,将会有一部分作用在点火线圈外壳1上,从而消弱使环氧树脂与外壳1分裂的内应力,解决了环氧树脂与外壳1开裂情况,有效增长产品其使用寿命。
在外壳1的外壁上还设有散热结构;从而进一步提升点火线圈的散热效果。作为一种方式,所述散热结构为套设在外壳1上的金属导热环3,该金属导热环3采用铝合金制成,装配方便、快捷,散热效果好。
实施例2,参见图3.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抗拉槽2的断面呈弧形;加工更加方便、简单。
实施例3,参见图4,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抗拉槽2的断面呈带缺口的矩形;抗拉裂效果更好。
实施例4,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散热结构为散热片,加工更加方便,散热效果好,并且成本低廉。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毅,未经张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060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