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焦炉抵抗墙的脚手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05789.7 | 申请日: | 2015-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712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陈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04 | 分类号: | E04G1/04;E04G1/36;E04G1/38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杨军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焦炉 抵抗 脚手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焦炉工程抵抗墙施工中的脚手架搭建,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基于焦炉抵抗墙的脚手架。
背景技术
抵抗墙是确保焦炉炉体能长期正常生产的关键构筑物之一,抵抗墙作为焦炉生产热膨胀挡墙,在焦炉冷态到热态生产期间承受焦炉纵向热膨胀力,结构承受水平推力大。现有技术中,传统的脚手架搭设方法在满足抵抗墙的施工平整度要求及垂直度要求方面难以达到要求,并且由于现在投产设计的焦炉趋于大型化,抵抗墙脚手架高度往往达到16米以上,对其抗倾覆抗风阻等安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脚手架的施工要求如下:抵抗墙的焦炉侧的板面不允许出现正公差,负公差不允许大于10mm,平整度、垂直度的精度均为10mm;施工时要求抵抗墙柱一次施工完,不留施工缝。现有焦炉两侧的脚手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三跨四立柱,脚手架主体窄,稳定性差;间距大,斜撑少,强度低;未用对拉螺杆,两边架体相互独立,整体的强度差;端台未设置缆风绳,抗倾覆抗风阻安全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现方便且稳定性强、安全性能高的基于焦炉抵抗墙的脚手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焦炉抵抗墙的脚手架,包括搭建于焦炉抵抗墙两侧的脚手架主体:第一脚手架和第二脚手架,所述第一脚手架和所述第二脚手架均由纵向设置的六排间隙设置的立柱,若干横向间隙设置的横向跨柱,以及紧固所述立柱和横向跨柱“X”型支撑柱构成;所述第一脚手架和所述第二脚手架的顶部设有同时连接二者的横柱;所述第一脚手架和所述第二脚手架相邻侧之间还设置有数根连接二者的对拉螺杆。
具体的说,所述第一脚手架和所述第二脚手架均为六排四步脚手架,所述六排四步脚手架结构由六排立柱和由上至下依次相邻的四根横向跨柱构成,在四根横向跨柱之间设置有“X”型支撑柱。进一步的,上下相邻的“X”型支撑柱的相邻端部相互交叉。
进一步的,在焦炉抵抗墙右侧沿炉床板方向还增设有位于第二脚手架右侧的第三脚手架,所述第三脚手架为六排四步脚手架,其纵向设置有六排间隙设置的辅助立柱,横向间隙设置有四排辅助跨柱,所述第三脚手架的四排辅助跨柱分别与第二脚手架下部的四排横向跨柱齐平。
再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三脚手架与所述第二脚手架上部之间还设置有向焦炉抵抗墙倾斜的斜撑,所述斜撑下端部与所述第三脚手架最右侧的辅助立柱连接,所述斜撑上端部与所述第二脚手架最后侧的立柱连接。
优选的,所述斜撑两根以上,所有斜撑相互平行并沿所述立柱的长度方向间隙布置。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脚手架和所述第二脚手架顶部的横柱上沿脚手架宽度方向均匀设置数根缆风绳。
基于焦炉抵抗墙的脚手架的搭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焦炉抵抗墙左侧与焦台挡土墙之间搭建第一脚手架的步骤;
(2)在焦炉抵抗墙右侧位于炉床板上方搭建第二脚手架的步骤;
(3)采用对拉螺杆连接第一脚手架和第二脚手架的步骤;
(4)在第二脚手架右侧搭建第三脚手架的步骤;
(5)在第三脚手架和第二脚手架之间大家斜撑的步骤;
(6)在第一脚手架和第二脚手架的顶部沿脚手架宽度方向均匀设置数根缆风绳的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脚手架均为六排四步脚手架构成,间距小、宽度能满足现有焦炉抵抗墙的规格,其主体结构强度高、架子稳定性好,垂直度得到保证,浇筑质量满足施工要求。
(2)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脚手架和所述第二脚手架相邻侧之间还设置有数根连接二者的对拉螺杆,通过对拉螺杆实现了将第一脚手架和所述第二脚手架固定为一个整体结构,有效地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焦炉抵抗墙两侧的脚手架相互独立,导致脚手架整体稳定性差的缺陷。
(3)本实用新型在焦炉抵抗墙右侧还增设有第三脚手架,通过第三脚手架搭建斜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脚手架的强度。
(4)本实用新型在第一脚手架和第二脚手架顶部的横柱上沿脚手架宽度方向均匀设置数根缆风绳,通过缆风绳的设置,极大地提高了脚手架的抗倾覆抗风阻能力,从而提高了脚手架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057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