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椎间融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04866.7 | 申请日: | 2015-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68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张顺聪;冯蓬勃;梁德;江晓兵;杨志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濮云杉 |
地址: | 510405 广东省广州市白***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融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装置,具体的讲是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对与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性不稳、椎间盘源性疾病、外伤性腰椎滑脱所致腰椎失稳引起的下腰痛、肢体运动感觉障碍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通常都需要进行腰椎固定融合。椎间融合器具有维持椎间隙高度、恢复前中柱的支撑、增加椎间孔容量、解除神经根受压以及防止椎间塌陷等多种积极作用,因此受到了临床的普遍采用。椎间融合器是通过椎间植入器夹持定位后,由前端开始植入患者的椎间隙。但传统的椎间融合器的前端端面为平面或大弧度的钝性面,在植入椎间隙时较为困难。同时,由于传统椎间融合器的上端和下端的高度和后端基本相同,因此在对椎间融合器植入时需要用专用工具将椎间隙撑大再植入,以及植入后对椎间融合器的加压等。这样带来的问题包括在撑大椎间隙时导致的椎体周围韧带松弛,椎体不稳定,植入时因椎间隙撑开高度不够导致椎间融合器嵌入相邻节段终板软骨下皮质骨造成的椎间融合器下沉,还可能在植入后加压时因用力控制不当造成的终板软骨下皮质骨损伤导致的椎间融合器下沉。若植入2个传统椎间融合器也会因椎间融合器的边缘欠圆滑,对相邻终板软骨下皮质骨造成损伤,再次导致椎间融合器下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传统椎间融合器的结构与人体椎间隙的解剖结构并不相适应而导致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椎间隙内能完全贴合椎间隙的解剖结构,避免由于腰椎矢状面平衡改变引起融合相邻节段退变等多种并发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椎间融合器,具有前端和后端,以及连接前端和后端的上端和下端,其中上端和下端所连接前端和后端的两侧分别具有齿状结构,并且上端和下端之间为中空结构,在上端和下端上分别设有显影丝孔,所述的前端为圆滑尖端的锥体,并且上端和下端的各齿状结构顶端所在平面分别为相互对称的外凸平滑弧面。齿状结构位于上端和下端的表面两侧,用于防止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内后滑出,同时也能够在植入过程中提供即刻稳定性。上端和下端之间为中空结构用于植骨,植骨后用于椎间隙上下端的融合。圆滑尖端锥体状的前端在植入椎间隙时的阻力更小,并且圆滑的边缘也不容易损伤组织。上端和下端的各齿状结构顶端所在平面分别为相互对称的外凸平滑弧面,外凸部分为椎间融合器的最高处,这种结构更符合人体椎间隙的解剖学结构,能够完全贴合椎间隙,也能够完全与相邻椎体终板贴合。
为了防止椎间融合器植入时损伤脊髓,可以将所述后端为向中心收敛且中心对称的台形,并且所述台形的侧面和端面为平滑连接。
进一步的,在后端上设有用于椎间植入器夹持的定位结构,方便椎间融合器和椎间植入器配合。
一种具体的结构为,所述的定位结构为在后端的端面设有与椎间植入器长度相适应的定位孔,和用于椎间植入器夹持的夹持部。所述的定位孔一般为孔深3~3.5mm(毫米)的通孔,夹持部可以为设置在后端侧面的缺口或开槽,也可以是孔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上端和下端分别相互对称的外凸平滑弧面的最高点位于前端向后端的约1/3长度处,这样更能使椎间融合器的外形和椎间隙的生理结构相匹配,还能够更好的与相邻椎体终板贴合,起到良好恢复腰椎生理曲度的作用,并且在椎间融合器承重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腰椎矢状面平衡改变,不影响椎间融合器在相邻椎体上的应力分布,避免了由腰椎矢状面平衡改变引起融合相邻节段退变,以及椎间融合器周围假关节形成、植骨不融合等融合失败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的,所述前端由相对对称的平滑弧面围成,在能够明显减小植入时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的同时,也有效减小了植入时进入椎间隙的阻力,使其容易进入椎间隙。
一般情况下,上端和下端之间中空结构的俯视投影为两短边为弧线的圆矩形,也可以为椭圆形,椭圆形的中空结构可以植入更多骨头,但在将椎间融合器在植入椎间隙的时候会增加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椎间融合器,使椎间融合器的外形与椎间隙的解剖结构更贴合,能够使腰椎生理曲度得到良好的恢复,并且在椎间融合器承重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腰椎矢状面平衡改变,极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腰椎矢状面平衡改变引起融合相邻节段退变等多种并发问题。
以下结合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或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椎间融合器一种方位的立体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未经广州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048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医用梯形束缚带
- 下一篇:畜用疫苗可调连续注射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