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永磁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02829.2 | 申请日: | 2015-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251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谢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21/02 | 分类号: | H02K2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吴立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永磁 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永磁电机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现有工业电机一般均包括机壳,机壳内设有定子和转子,定子和转子之间相对运动,定子或者转子上绕有线组;线组上的线缆通过机壳上的过线孔引出。
目前大部分的工业电机引入电流和进行控制均采用引接软电缆的方式;其使用条件往往是固定的、无冲击、无强烈振动的环境条件,如图1所示,公开了一种电机,其机壳1内设有转子(图中未示出)和定子,定子包括定子铁心和定子绕组2;机壳1上设有一过线孔11;过线孔11内设有引接软电缆a;该引接软电缆a的内端与定子绕组2上的高压电缆和低压电缆焊接或者压接,外端引出至接线盒。引接软电缆a的结构一般包括内部导体、绝缘体、隔离层、外部护套等;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然而上述采用引接软电缆a的方式,在车用环境下由于频繁的振动与冲击,会使引接软电缆a快速磨损和失效,引接软电缆a还会使端部绕组(定子铁心两端的铜线圈)过于臃肿,不适用于体积小、结构紧凑的车用永磁电机,并且使用引接软电缆必然会需要定子绕组与引接软电缆电气连接,在引接软电缆穿过过线孔的时候也容易划伤外部护套,导致该永磁电机在车用复杂环境下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引接软电缆方式,导致永磁电机结构不够紧凑,尤其是在车用复杂环境下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永磁电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永磁电机,包括机壳、定子和转子,定子包括定子铁心和绕在定子铁心上的定子绕组,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安装在所述机壳中;所述定子绕组上引出有低压线缆和高压线缆;所述机壳上设有过线孔;
其中,所述过线孔上安装有橡胶保护套;所述橡胶保护套上设有高压过孔和低压过孔;所述低压线缆从所述低压过孔中引出,所述高压线缆从所述高压过孔中引出。
优选地,所述过线孔外的机壳上设有一接线座,一接线盒安装在所述接线座上;
所述低压线缆和所述高压线缆引入所述接线盒中。
优选地,所述高压过孔内设有两个线缆隔离桥;将所述高压过孔分成3个子过孔;
所述高压线缆包括3条,每条高压线缆独立地从一子过孔中引出。
优选地,所述线缆隔离桥为半开隔离桥。
优选地,所述橡胶保护套包括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之间形成凹槽;
所述凹槽卡接在所述机壳上的过线孔中。
优选地,在所述高压过孔中的高压线缆以及低压过孔中的低压线缆外包覆有热塑套。
优选地,在所述高压过孔中的高压线缆以及低压过孔中的低压线缆外套装有玻璃纤维软管。
优选地,所述高压过孔和所述低压过孔的形状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优选地,所述高压过孔和所述低压过孔为长方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永磁电机,不用引接软电缆,而是在机壳上的过线孔上安装橡胶保护套;直接将定子绕组上引出的高压线缆和低压线缆通过该橡胶保护套引出,可减少电气连接,避免了定子绕组与引接软电缆电连接产生的风险;不会使端部过于臃肿,使永磁电机结构更加紧凑;该橡胶保护套可有效避免装配过程中对高压线缆和低压线缆的刮擦;尤其是保证在车辆复杂的振动、冲击环境中不会出现电缆与过线孔边缘反复摩擦而导致的绝缘失效问题;永磁电机的结构紧凑,且提高了其安全性能。由于橡胶材料价格低廉,相对于引接软电缆方案也更具备成本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电机内采用引接软电缆引出电缆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永磁电机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橡胶保护套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橡胶保护套主视示意图。
其中,1、机壳;2、定子绕组;3、橡胶保护套;a、引接软电缆;11、过线孔;12、接线座;21、线缆;211、低压线缆;212、高压线缆;213、端子;31、低压过孔;32、高压过孔;321~323、子过孔;33、线缆隔离桥;3a、第一凸缘;3b、凹槽;3c、第二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028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