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相异步电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02792.3 | 申请日: | 2015-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421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刘晶晶;余得贵;蒋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红河马智能数字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7/12 | 分类号: | H02K1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相 异步电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动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相异步电动机。
背景技术
现常规三相异步电动机绕组一般采用单层或双层绕组,且槽内匝数和每极每相槽数相同。按《GB18613-2012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现有电动机一般需采用双层叠绕组。例如,对于36槽4极三相异步电动机,一般采用绕组节距为8,每极每相槽数为3,如图1所示。此种绕组的三相异步电动机,在实际嵌线过程中会出现端部紧张、扩口困难、端部尺寸偏大、浸漆前匝间通过率低、槽满率高、耗费工时长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三相异步电动机,包括:设置定子以及绕制在所述定子上形成绕组的线圈,对于同一相,在第一极下包含M个线圈,在与所述第一极相邻的第二极下包含N个线圈,所述M及N为不同的自然数。
进一步地,所述三相异步电动机中定子槽数为24、36、48或72,绕组的极数为2、4或6。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三相异步电动机,包括:设置定子以及绕制在所述定子上形成绕组的线圈,所述定子的定子槽数为36,所述绕组的极数为4,所述线圈的数量为30,相数为3,对于同一相,在第一极下包含3个线圈,采用线圈节距分别为1-9、2-8、3-7的第一同心式结构;在与所述第一极相邻的第二极下包含2个线圈,采用线圈节距分别为10-18、11-17的第二同心式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相相头U1从第1槽引入,并从第10槽引出,第一相相尾U2从第19槽引入,并从第28槽引出,第二相相头V1从第7槽引入,并从第16槽引出,第二相相尾V2从第25槽引入,并从第34槽引出,第三相相头W1从第13槽引入,并从第22槽引出,第三相相尾W2从第31槽引入,并从第4槽引出;第4、6、10、12、16、18、22、24、28、30、34、36槽均为单数层绕组,其余槽均为双数层绕组。
进一步地,所述绕组接线采用两条支路并联角接方式。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的漆包线采用12根?0.85mm并联的方式,或采用6根?1.2mm并联的方式。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提供一种三相异步电动机,包括:设置定子以及绕制在所述定子上形成绕组的线圈,对于同一相,在第一极下包含M个线圈,在与所述第一极相邻的第二极下包含N个线圈,所述M及N为不同的自然数。这样,可大大降低在实际嵌线过程中的过线、扩口困难难度,降低线圈端部高度,提高电动机定子浸漆前匝间通过率,降低槽满率,缩短工时,并大大降低用铜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36槽4极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绕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36槽4极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绕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36槽4极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嵌接线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的36槽2极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绕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的36槽2极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绕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红河马智能数字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红河马智能数字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027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