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震逃生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099604.6 | 申请日: | 2015-0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570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 发明(设计)人: | 周昌贤;郑韶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昌贤 |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61021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震 逃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震逃生保护装置,确切地说是一种地震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地震是人类面对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目前地震仍然难以预测,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用于抗震逃生的保护装置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用于抗震逃生的保护装置虽然抗震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内部空间也足够宽敞,但普遍存在气密性差、稳定性差、抗震等级低的缺点,地震时,建筑物在倒塌时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会对人的肺产生伤害,甚至会导致窒息死亡,但目前的抗震逃生的保护装置不具有这一防护功能;发生较强烈的地震时,楼板脱落,楼层会发生倾斜,抗震逃生的保护装置也容易倾斜歪倒,楼板下落时的冲击力很容易将抗震逃生的保护装置砸的变形,不仅起不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反而影响震后救援,因此传统的抗震逃生的保护装置稳定性较差、抵抗地震的等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地震逃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地震逃生装置,包括底座和顶盖,在底座上表面的后方及左右两侧设置多根竖直的支撑柱,每根相邻支撑柱之间通过高度与支撑柱相同的侧板连接,支撑柱与侧板围成一个上端开口四周密封的箱体,每根支撑柱的外侧分别设置倾斜的加强柱,加强柱的上端与支撑柱的上端外侧连接,下端与底座的外沿连接,在加强柱的中间部位还设置倾斜的顶柱,顶柱的上端与加强柱连接,下端与支撑柱下端一侧的底座连接;每条支撑柱上竖直贯穿缓冲柱,每条缓冲柱的上端与顶盖连接,用于支撑顶盖,在缓冲柱两侧的支撑柱及侧板上表面分别设置两圈截面为圆形的密封圈I,缓冲柱上端外侧的顶盖下方设置有一圈与外层密封圈I相啮合且截面为长方形的密封圈II;每条缓冲柱的下端分别连接有贯穿缓冲弹簧的定位柱,缓冲弹簧的上端设置弹簧垫圈与缓冲柱接触,缓冲弹簧下端通过设置双层压簧垫圈与底座接触,且在双层压簧垫圈之间还设置有多条压簧,定位柱下端的底座上设置贯穿底座的定位柱穿出孔,定位柱的下端设置尖端,并位于定位柱穿出孔内,定位柱的尖端通过底部设置的垫片与地面接触;在形成的箱体前侧板上设置向外开启的安全门,安全门上分别设置钢化玻璃窗、空气过滤装置和门锁,安全门的外沿内侧还设置一圈密封条与侧板接触。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的空气过滤装置嵌在侧板上,由外到内依次为网孔板、活性炭过滤板、海绵加湿层,且由外到内的三层表面积依次增大,海绵加湿层内侧的侧板上设置过个贯穿侧板的通气孔。所述的顶盖上方以及支撑柱与侧板围成的箱体内部铺设一层橡胶缓冲层,且底座、顶盖、侧板采用厚度为5CM以上的钢板或高强度复合板制成。所述的垫片采用塑料或木头制成。
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当发生较大地震时,且顶盖被压下,支撑柱与侧板围成一个上端开口四周密封的箱体,再配合与顶盖之间的密封圈以及安全门上的密封条,实现了箱体内部全密封,仅通过空气过滤装置与外界空气相通,能够有效过滤地震时产生的粉尘,保护内部人员免受粉尘的伤害;支撑柱内部的缓冲柱与缓冲弹簧能够在倒塌重物压倒顶盖时吸收大量的冲击力,进而大大提高支撑柱与顶盖的抗冲击能力,加强柱、顶柱的设置形成了稳固的三角形,不仅可以防止箱体因倾斜而歪倒,并且能更有效地保护侧板及支撑柱,顶盖受到重物冲击后,定位柱能快速穿破垫片插到地面内,更进一步保证箱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整体的抗震等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发生较大地震时,顶盖被压下能够有效过滤地震时产生的粉尘,保护内部人员免受粉尘的伤害,稳定性及抗冲击能力更强,具有抵抗高强度地震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B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过滤装置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1底座 2顶盖 3支撑柱 4侧板 5加强柱 6顶柱 7缓冲柱 8密封圈I9密封圈II 10缓冲弹簧 11定位柱 12弹簧垫圈 13压簧垫圈 14压簧 15定位柱穿出孔 16尖端 17垫片 18安全门 19钢化玻璃窗 20空气过滤装置 21门锁 22密封条 23网孔板 24活性炭过滤板 25海绵加湿层 26通气孔 27橡胶缓冲层。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昌贤,未经周昌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996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