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并联式谐振无线电能传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95958.3 | 申请日: | 2015-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617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陈少华;齐迪;曾洁;李亚洲;张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姜玉蓉;李洪福 |
地址: | 116028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并联 谐振 无线 电能 传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并联式谐振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便携式电子产品在用普通有线充电器充电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需要充电时数据线不在身边,充电终端型号不一样,数据线插头型号不同,频繁的插拔数据线造成插头损坏,充电线路不安全等。目前,现有电能传输装置存在如下问题:电能传输线路占用有限空间,线路容易老化,电路走线对外界环境(如空气湿度)要求较高,线路复杂容易产生危险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并联式谐振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包括为本装置提供电能的供电模块、产生PWM脉波的PWM脉波产生及隔离模块、显示方波的频率和该装置工作状态信息的OLED液晶显示模块、将直流电转化为高频交流并将电能发射出去的驱动及发射电路模块以及将电磁波中携带的能量转换为电能并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接收模块,所述接收模块采用无线方式接收驱动及发射电路模块传送的电能,所述接收模块与降压模块相连接;所述供电模块与PWM脉波产生及隔离模块、OLED液晶显示模块和驱动及发射电路模块相连接。
所述供电模块包括由稳压芯片LM1117组成的供电电路I、由稳压芯片LM7805组成的供电电路II和由稳压芯片LM2596adj组成的供电电路III。
所述PWM脉波产生及隔离模块包括控制芯片和缓冲器,所述控制芯片与缓冲器相连接。
所述驱动及发射电路模块包括驱动芯片、MOS管以及LC并联发射线圈,所述缓冲器的输出端与驱动芯片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驱动芯片的输出端与MOS管相连接,所述MOS管与LC并联发射线圈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以无线电能技术为研究背景,以携式电子产品的充电为设计基础,在现在便携式电子产品有线充电装置麻烦,数据线插头型号不同充电不方便的现状背景下,提出了应用无线充电器为便携式电子产品充电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无线的方式为便携式电子产品充电,实现了在没有充电线无法充电的局面,同时,也避免了用电器充电较多时电气连接杂乱容易造成危害的问题,同时也减少了频繁的插拔数据线对电子产品造成损害情况的发生,为用户节约没必要的麻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并联式谐振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中供电模块的部分电路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中供电模块的部分电路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中供电模块的部分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PWM脉波产生及隔离模块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OLED液晶显示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驱动及发射电路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接收模块电路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降压模块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所示的一种并联式谐振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包括为本装置提供电能的供电模块1、产生PWM脉波的PWM脉波产生及隔离模块2、显示方波的频率和该装置工作状态信息的OLED液晶显示模块3、将直流电转化为高频交流电并将电能发射出去的驱动及发射电路模块4以及将电磁波中携带的能量转换为电能并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接收模块5,接收模块5采用无线方式接收驱动及发射电路模块4传送的电能,接收模块5与降压模块6相连接;供电模块1与PWM脉波产生及隔离模块2、OLED液晶显示模块3和驱动及发射电路模块4相连接为其提供电能。
如图2a所示供电模块1的部分电路图:该电路是由稳压芯片LM1117组成的供电电路I:是将+15V的直流电压通过LM117-3.3V转变成+3.3V输出,给PWM脉波产生及隔离模块2、OLED液晶显示模块3供电。图中LM1117-3.3V的管脚1为电压输入端,管脚2为接地出端,管脚3为电压输出端;C5、C6、C7、C8为滤波电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交通大学;,未经大连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959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机
- 下一篇:一种智能低压配电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