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噪音锻锤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87496.0 | 申请日: | 2015-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650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韩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伟达铸锻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13/06 | 分类号: | B21J13/06;F16F1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10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噪音 锻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锻造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低噪音锻锤。
背景技术
利用气压或液压等传动机构使下落冲击部(活塞、锤杆、锤头),产生运动并积累动能,在极短的时间施加给锻件,使之获得塑性变形能,完成各种锻压工艺的锻压机械称为锻锤。
通常,锻锤以很大的砧座作为打击的支承面,在工作行程时,锤头的打击速度瞬间降至零,工作是冲击性的,能产生很大的打击力,通常会引起很大的振动和噪音,因此仍需对锻锤加以完善,以减少其锻造时产生的噪音。
目前,申请号为CN201420124527.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震锻锤机。其包括机架、砧座、工作缸、锤杆、锤头和砧垫,砧座位于机架的底部,工作缸安装在机架的顶部,锤杆连接在工作缸上,锤头和砧垫分别连接在锤杆的底部和砧座的顶部,砧座上设有支架和导轨。在砧座的底部旋转连接支架,并在砧座与支架的侧部之间另外连接阻尼杆,冲击力由砧座传递给阻尼杆和支架,进行液压缓冲的同时,支架向外撑开,改变了力的方向,由纵向变为横向,避免了垂直方向上的直接撞击,有效缓解了震动,减少了噪音,大大提高了锻压质量,延长的锻机的使用寿命。
这种防震锻锤机虽然减少振动,降低了噪音,但是其锤砧与阻尼杆相配合,可将高频振动转化为低频高振幅的振动,噪音低,但是锤砧振幅高,安全性低。
因此急需一种结构稳定,且能够吸收噪音的锤砧,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又能降低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噪音锻锤,能够吸收锤砧上的振动,将锻造产生的噪音吸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低噪音锻锤,包括锤砧,所述锤砧侧面设有降噪孔,所述降噪孔内设有降噪的胶囊,所述胶囊具有胶囊壁,所述胶囊壁内部包覆有软塑性介质,所述胶囊内部还设有供胶囊恢复原状的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锤砧上设置降噪孔,将锤头撞击锻件所造成的振动传递至降噪孔内;并且在降噪孔内填充降噪胶囊,通过胶囊内的软塑性介质将振动消除,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弹性件设置的目的在于恢复胶囊外形,防止胶囊塑性变形后脱落或滑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胶囊壁由橡胶构成,所述弹性件由橡胶构成,且弹性件与胶囊壁一体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胶囊在受到震动后,其内部的软塑性介质通过形变达到降低震动的作用,但是胶囊塑性变形易导致胶囊滑出降噪孔外,因此需通过设置弹性件使其恢复原状,保持于降噪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胶囊两端还设置有容腔,所述容腔通过弹性件分隔,容腔内分别设有固体粉粒和液体介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体粉粒将锤砧上的振动转移至胶囊内部,通过软塑性介质再将振动吸收,最后通过液体介质将最后剩余的振动进行消除,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胶囊装有润滑油的容腔朝向降噪孔开口方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装有石英砂的容腔设置于降噪孔内侧,有利于振动的传递;而装有润滑油的容腔设置于降噪孔开口处,有利于剩余振动的消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构成胶囊壁和弹性件的橡胶材料为特种氟橡胶或硅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锻件为高温金属,锻件与锤砧直接接触,锤砧上的温度较高,因此需要耐热性良好的橡胶氟,橡胶和硅胶均具有良好的耐热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低噪音锻锤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锤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胶囊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锤砧;11、降噪孔;2、胶囊;21、软塑性介质;22、润滑油;23、石英砂;24、弹性挡壁。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低噪音锻锤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低噪音锻锤,包括锤砧1,所述锤砧1侧面设有降噪孔11,所述降噪孔11内设有降噪胶囊2,所述胶囊内设有2处弹性挡壁24,弹性挡壁24能够使胶囊外形恢复原状,并且将胶囊内的空间分为3个空腔,其中部的空腔内填充有陶瓷泥和BP润滑油22,其两端的空腔内分布填充有石英砂23和BP润滑油22,其中填充有BP润滑油22的空腔朝向降噪孔11开口方向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伟达铸锻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伟达铸锻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874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