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气分离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085475.5 | 申请日: | 2015-0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365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翀;卢华军;卿辉斌;陈小东;欧宗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部件,具体涉及一种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油气分离器是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其对发动机曲轴箱窜气进行分离。油气分离器中都设计有回油装置,以使被分离的机油能通过回油装置流回曲轴箱内。
如图1、图2所示,现有的油气分离器,包括原进气口8、与原进气口8连通的原预分离腔9(用于分离大颗油滴)、与原预分离腔9连通的原油气分离腔10以及与原油气分离腔10连通的原第一出气口11和原第二出气口12。原预分离腔9内因容易形成旋流而具有较大的流动阻力,容易导致油气分离器回油不畅,被分离的机油重新被气流携带进入燃烧室,以及曲轴箱窜气不通过分离装置而直接进入燃烧室等问题的出现,从而使得油气分离器分离效率过低,不可避免的造成机油消耗量增加,排放恶化。
CN101900011A 公开了一种油气分离器,其通过在油气分离腔内设置迷宫式油气分离装置和旋涡式油气分离装置的方式来提高油气分离效果,但是其结构较复杂,且对减小油气分离器的流动阻力所起的作用较小,不能很好的提高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油气分离器,以减小预分离腔内油气的流动阻力,提高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包括进气口、与进气口连通的预分离腔、与预分离腔连通的油气分离腔以及与油气分离腔连通的出气口;所述预分离腔的顶部设有截面呈“1”字形的第一挡板,所述预分离腔的底部设有截面呈“┏”形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高度和第二挡板的高度均小于预分离腔的高度。
所述第二挡板靠近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一挡板的宽度和第二挡板的宽度均与预分离腔的宽度相等。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效果:
(1)预分离腔内增加的第一、第二挡板改变了油气流动方向,能引导曲轴箱窜气在预分离腔内顺畅流动,减小了油气分离器的流动阻力,避免了油气分离器出现回油不畅问题。
(2)第一、第二挡板能对曲轴箱窜气中的大颗粒油滴进行初分离,最终提高了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并且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油气分离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示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B剖示图。
其中,1-进气口、2-预分离腔、3-油气分离腔、4-第一出气口、5-第二出气口、6-第一挡板、7-第二挡板、8-原进气口、9-原预分离腔、10-原油气分离腔、11-原第一出气口、12-原第二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3、图4所示的油气分离器,包括进气口1、与进气口1连通的预分离腔2、与预分离腔2连通的油气分离腔3以及与油气分离腔3连通的第一出气口4和第二出气口5。预分离腔2的顶部设有截面呈“1”字形的第一挡板6,预分离腔2的底部设有截面呈“┏”形的第二挡板7,该第二挡板7靠近进气口1,第一挡板6和第二挡板7都位于预分离器腔2内,第一挡板6高(即竖向高度)24mm,厚2mm,第二挡板7高27mm,长(即横向长度)14mm,厚2mm;第一挡板6的高度和第二挡板7的高度均小于预分离腔2的高度,第一挡板6的宽度和第二挡板7的宽度均与预分离腔2的宽度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854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