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报警装置的衣服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079049.0 | 申请日: | 2015-0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096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 发明(设计)人: | 朱亚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澳琪工艺织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1D11/00 | 分类号: | A41D11/00;A41D27/00 |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 地址: | 3152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报警装置 衣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装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具有报警装置的衣服。
背景技术
孩子到一定程度后,自己会独自走,在不注意情况小孩子会离开看护者的视线,但孩子行动能力还是不成熟,如果小孩子在行走过程,当脚绊倒障碍物是非常容易摔倒了,如果这个时候看护者不能及时发现小孩子摔倒,采取措施防止摔倒带来进一步伤害,会对孩子产生更大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报警装置的衣服,使得看护者能及时发现小孩摔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报警装置的衣服,包括衣服本体和报警装置,所述衣服本体上设有气囊体,所述报警装置包括气压传感器、报警器和电源,所述气压传感器、报警器和电源通过导线连接而成,当压力传感器接收到压力信号时,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控制报警器工作,所述气压传感器置于气囊体内。
进一步设置:还包括缓冲隔离袋,所述缓冲隔离袋设于衣服本体一侧边,所述报警器设于缓冲隔离袋内。
进一步设置:报警装置与气囊体组成为整体单元,与衣服本体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设置:所述气囊体呈圆环形。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由于所述衣服本体上设有气囊体,当孩子独立行走离开看护者的视线时,不小心摔倒后,气囊体会因为孩子身体与地面接触受到挤压,使得气囊体内压力发生变化,通过气压传感器向报警器发出信号,使得报警器产生警报,使得看护者能及时发现孩子发生摔倒,能及时采取措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报警装置的衣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报警装置中的电路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1、衣服本体;2、报警装置;21、气压传感器;22、报警器;23、电源;24、缓冲隔离袋;3、气囊体。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报警装置的衣服,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具有报警装置的衣服,包括衣服本体1和报警装置2,所述衣服本体1上设有气囊体3,所述报警装置2包括气压传感器21、报警器22和电源23,所述气压传感器21、报警器22和电源23通过导线连接而成,其中报警器22和气压传感器21为现有技术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气压传感器21可以预先设定气压大小,使得气囊体3内气压增大所设定气压值时,气压传感器21可以向报警器22发出信号,使得报警器22工作发出声音,所述气压传感器21置于气囊体3内,其中报警装置2与气囊体3组成为整体单元,与衣服本体1可拆卸连接,当孩子要独立行走时,把这个整体单元固定在其衣服上,当不需要时候,可以把整体单元从其衣服上拆卸下来,其中在整体单元上设置子母贴来实现可拆卸连接,为了便于气囊体3固定在衣服上,并且对孩子进全方位保护,可以把所述气囊体3制成圆环形,套设在孩子衣服上。
所述报警装置2还包括缓冲隔离袋24,所述缓冲隔离袋24设于衣服本体1一侧边,所述报警器22设于缓冲隔离袋24内,可以避免孩子摔倒时候,损坏报警器22。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由于所述衣服本体1上设有气囊体3,当孩子独立行走离开看护者的视线时,不小心摔倒后,气囊体3会因为孩子身体与地面接触受到挤压,使得气囊体3内压力发生变化,通过气压传感器21向报警器22发出信号,使得报警器22产生警报,使得看护者能及时发现孩子发生摔倒,能及时采取措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澳琪工艺织造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澳琪工艺织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790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