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止儿童单独乘坐副驾驶的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77206.4 | 申请日: | 2015-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675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宋琳琳;余奇平;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15 | 分类号: | B60R21/015;B60K28/00;B60Q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儿童 单独 乘坐 副驾驶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止儿童单独乘坐副驾驶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私家车数量的增加,许多家长忽视驾驶安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让儿童单独乘坐副驾驶,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目前的汽车安全带都是依据成年人的骨骼受力水平来设计和安装的,儿童由于高度不够,安全带肩带和儿童锁骨的位置不对应,车祸时会导致致命的腰部挤伤和脖子脸颊的压伤,也可能导致孩子被安全带勒住脖子;12岁以下的孩子颈部还正处在发育期,肌肉骨骼都比较脆弱,发生事故时,安全气囊张开的冲击力约有180公斤,可能造成孩子轻则面部受伤,重则胸部骨折、颅内出血、颈椎骨折以及窒息等后果,而且气囊盖板炸开的碎片很容易将孩子的颈部及气管割伤或者割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儿童单独乘坐副驾驶的汽车,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儿童单独乘坐副驾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止儿童单独乘坐副驾驶的汽车,包括:
位于副驾驶座椅上的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在汽车启动开关的档位处于STAT档时检测副驾驶座椅上物体的重量并输出称重值;
第一重量比较电路,所述第一重量比较电路的信号输入端接收所述称重传感器输出的称重值,并将所述称重值与第一预设的重量值进行比较,若所述称重值大于第一预设的重量值,则输出第一控制信号,若所述称重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的重量值,则输出所述称重值;
第二重量比较电路,所述第二重量比较电路的信号输入端接收所述第一重量传感器输出的重量值信号,并将所述称重值与第二预设的重量值进行比较,若所述称重值小于第二预设的重量值,则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若所述称重值大于等于第二预设的重量值,则输出第二控制信号;
红外测温电路,所述红外测温电路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之后,检测副驾驶座椅上物体的温度并输出温度值;
温度比较电路,所述温度比较电路的信号输入端接收所述红外测温电路输出的温度值,并将所述温度值与预设的温度值范围进行比较,若所述温度值位于所述预设的温度值范围内,则输出第三控制信号,若所述温度值没有位于所述预设的温度值范围内,则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
启动继电器,所述启动继电器接收所述第一重量比较电路或所述温度比较电路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之后,驱动主触点开关闭合,启动机在蓄电池的供电下正常启动;
提示电路,所述提示电路的信号输入端接收所述第三控制信号之后,输出告警提示信息。
其中,所述红外测温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一红外测温仪,所述红外测温仪位于副驾驶座椅的上方。
其中,所述提示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一语音提示器,所述语音提示器接收到所述告警提示信息后,进行语音提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防止儿童单独乘坐副驾驶的汽车,在汽车副驾驶座椅上安装称重传感器以及在座椅上方安装红外测温仪,通过第一重量比较电路,第二重量比较电路,红外测温电路,温度比较电路的检测和信号传递,实现对启动继电器,主触点开关和启动机的控制,从而达到了防止儿童单独乘坐副驾驶的目的,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儿童的乘车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启动前的检测流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启动后的检测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启动开关;2-承重传感器;3-启动继电器;4-启动机;5-蓄电池;6-红外测温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儿童单独乘坐汽车副驾驶位置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防止儿童单独乘坐副驾驶的汽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772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