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的智能公交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77153.6 | 申请日: | 2015-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903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陈健;戴玺;曾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7G1/12 | 分类号: | G07G1/12;G07C9/00;G08G1/123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000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可见 光通信 智能 公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的智能公交系统,属于可见光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可见光通信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项短距离高速无线通信技术,它由于无电磁辐射、频谱资源丰富、适应于任何环境、绿色环保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可见光通信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发光二极管(LED)高速闪烁的明暗变化来通信,用1代表亮,用0代表灭,通过LED发出高速光信号,再利用光电传感器进行光电转换,解调出原信号,从而实现信息通信。
众所周知,公交车是人们日常出行最为常见的交通方式,但总是需要随身携带公交IC卡或者硬币,给出行带来了不便,并且传统的公交站台仅仅显示静态站台信息,即公交车停靠的站台信息,最先进的动态公交站显示屏也只能显示公交到达地点而不能显示公交上的车载人数信息,乘客在站台等车时无法实时了解公交的最新动向,因此无法做出最佳的乘车选择,导致有的公交上零星几人,而有的公交上人满为患,给乘客乘车以及司机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更耽误了大家的宝贵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的智能公交系统,解决了现有公交站牌无法提供车载人数信息,无法满足乘客最优的乘车需求以及随身携带IC卡不便、充值不便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的智能公交系统,包括车载人数统计模块、公交管控中心以及公交站台显示屏,所述车载人数统计模块与公交管控中心无线通信,所述公交管控中心与公交站台显示屏无线通信;所述车载人数统计模块包括可见光发射模块、与可见光发射模块连接的可见光接收模块、与可见光接收模块连接的红外光模块、公交扣费模块以及无线发射模块;所述可见光发射模块用于向可见光接收模块发射可见光;所述可见光接收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可见光处理后传送至公交扣费系统,并统计上车人数;所述公交扣费系统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可见光信息对可见光发射模块进行扣费处理;所述红外光模块用于统计下车人数;所述无线发射模块用于将车载人数信息实时发送至公交管控中心;所述公交管控中心用于将车载人数信息发送至对应公交线路的公交站台显示屏。
优选的,所述可见光接收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光电检测器、信号放大电路以及信号处理电路,还包括给光电检测器、信号放大电路以及信号处理电路供电的电源。
优选的,所述可见光发射模块为带有闪光灯的手机。
优选的,所述可见光接收模块、公交扣费模块以及无线发射模块固定于公交车的前门处。
优选的,所述红外光模块固定于公交车的后门处。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基于可见光通信的智能公交系统,实现了乘客自助刷卡以及实时向乘客反馈当前公交车内的人数信息。乘客可通过公交站台上的显示屏实时查看公交车的到达地点,以及公交车内具体的人数信息,能够实时掌握公交车动态,一方面有效避免了所有乘客都坐同一辆车而造成的拥挤现象,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乘客盲目等车时的焦虑和不便。另外,当乘客乘车时,无需再为忘带公交IC卡没有零钱而发愁,直接利用手机刷卡乘车,同时,还可以在线充值,节省了去网点充值的烦恼,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生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基于可将光通信的智能公交系统的可见光发射模块和可见光接收模块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基于可将光通信的智能公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基于可将光通信的智能公交系统公交站台动态显示屏的外观示意图。
其中:1为当前公交车内人数信息,2为LED指示灯,3为站台信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现今公交站牌显示信息单一,无法满足乘客对公交车内人数信息的实时掌握,以及乘客携带公交IC卡刷卡不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的新型刷卡方案和人数反馈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7715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传感器整合的智能家居报警装置及智能家居报警系统
- 下一篇:自动贩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