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滚珠扶正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75393.2 | 申请日: | 2015-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362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曹德荣;许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奥尤盖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林 |
主分类号: | E21B17/10 | 分类号: | E21B17/10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李崧岩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滚珠 扶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井工具,具体涉及一种在套管作业时使用的滚珠扶正器。
背景技术
当前由于钻井施工中水平井增多,而且水平段较长,有的甚至达到了1600米以上,在进行井下套管作业时,由于水平段长,套管在下入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大,往往会导致套管不能顺利下至井底,尤其是在最后几百米时套管很容易卡住,需要采用下砸的机械方式来帮助套管下入,但是该方式安全隐患大,很容易损坏套管或者井壁,有时候该方法也不能完全将套管砸至井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滚珠扶正器,解决现有的套管在钻井施工中下入困难的问题,降低了套管下入的难度,提高了套管的下入效率,同时提高了套管下入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滚珠扶正器,包括扶正器主体,该扶正器主体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空心圆桶,在扶正器主体的外壁上还设置有棱柱,在棱柱上还设置有滚珠。
作为优选,所述棱柱与扶正器主体固为一体,该棱柱的数量为六个,六个棱柱平均分布在扶正器主体的外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棱柱竖直或倾斜设置在扶正器主体的外壁上。
进一步的,上述滚珠设置在棱柱的向外一侧的侧壁上,在每根棱柱上设置有5-6个滚珠,每根棱柱上的滚珠的连线为一条直线,且每根棱柱上的滚珠将该棱柱等分。
再进一步的,上述棱柱上设置滚珠的位置处设置有一个坑洞,该坑洞的直径以及底部弧度与滚珠相匹配,且该坑洞的深度为滚珠直径的2/3-3/4,在该坑洞上还设置有堵头。
另外,所述堵头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一个直径小于滚珠的通孔,该堵头通过焊接或者螺纹固定在坑洞的开口位置,且滚珠设置在堵头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扶正器主体外壁上设置有棱柱,在棱柱与棱柱之间形成了能够让流体通过的间隙,使得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降低收到的阻力,提高了产品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滚珠,滚珠设置在坑洞中,前端穿过堵头中心的通孔,能够将现有技术中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的方式,同时滚珠在滚动时能够向任意的方向运行,使得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的灵活,降低了产品使用时的难度;
(3)本实用新型大大降低了扶正器与井壁之间的摩擦力,进而降低了套管的下入难度,在套管下入过程中遇到阻碍物时还能很容易的转动套管使得阻碍物从两根棱柱之间通过,从而降低了套管在下入过程中被阻碍的几率,更好的降低了产品的使用难度,提高了套管下入的效率,避免了采用机械方式下砸更好的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滚珠部分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扶正器主体;2、棱柱;3、滚珠;4、堵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2、3所示,滚珠扶正器,包括扶正器主体1,该扶正器主体1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空心圆桶,在扶正器主体1的外壁上还设置有棱柱2,在棱柱2上还设置有滚珠3。所述棱柱2与扶正器主体1固为一体,该棱柱2的数量为六个,六个棱柱2平均分布在扶正器主体1的外壁上。所述棱柱2竖直或倾斜设置在扶正器主体1的外壁上。上述滚珠3设置在棱柱2的向外一侧的侧壁上,在每根棱柱2上设置有5个滚珠3,每根棱柱2上的滚珠3的连线为一条直线,且每根棱柱2上的滚珠3将该棱柱2等分。上述棱柱2上设置滚珠3的位置处设置有一个坑洞,该坑洞的直径以及底部弧度与滚珠3相匹配,且该坑洞的深度为滚珠3直径的2/3-3/4,在该坑洞上还设置有堵头4。所述堵头4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一个直径小于滚珠3的通孔,该堵头4通过焊接或者螺纹固定在坑洞的开口位置,且滚珠3设置在堵头4的下方。
滚珠设置在坑洞中,前端穿过堵头中心的通孔,能够将现有技术中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的方式,同时滚珠在滚动时能够向任意的方向运行,使得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的灵活,降低了产品使用时的难度。另外,棱柱与棱柱之间有间隙,该间隙能够很好的使流体通过,提高了产品使用的便捷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奥尤盖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林,未经成都奥尤盖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753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