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网球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074879.4 | 申请日: | 2015-0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691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 发明(设计)人: | 廖红强;廖明建;杨云斌;王玲玲;孙素梅;李劲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63B47/02 | 分类号: | A63B47/02;A63B69/38 |
| 代理公司: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利中心 51210 | 代理人: | 翟长明;韩志英 |
| 地址: | 621999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球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体育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网球回收装置,能够回收散落在地面上的大量网球。
背景技术
网球训练过程将产生大量散落在场地上的网球,训练过程中或结束后需要将其回收。为减轻回收大量网球的劳动量,现已有一些捡球筐、捡球篮等产品,利用网球的弹性通过挤压作用将其收回。该类产品通过手的提升力将捡球装置提起、然后用力压下将球挤进回收容器。这种方式避免了反复弯腰捡球的人工动作,但却存在提升与下压的用力动作,尤其在已回收较多网球后,除需克服回收装置自身重量外还需克服新增网球的重量,将更加费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网球回收装置需要费力提升与下压动作的不足,减轻网球回收过程的劳动量并提高回收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网球回收装置,能轻松、高效地将散落地面的网球回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网球回收装置,其特点是,所述的回收装置包括万向脚轮、双导向挤压结构、围栏。其连接关系是,所述的双导向挤压结构外形为平面四边形框架,在框架上设置有数条金属棒,金属棒的两端分别与框架对应两边的边框固定连接,相邻两条金属棒构成网球导向槽。所述的围栏包括四根立柱、数条横杆,数条横杆分别与立柱固定连接。所述四根立柱的下部分别与框架的四个角固定连接,立柱的下端均设置有万向脚轮。所述框架前侧的边框两个端点与对应的万向脚轮间距相同,所述框架后侧的边框两个端点与对应的万向脚轮间距相同。所述框架前侧的边框端点与对应万向脚轮的间距大于框架后侧的边框端点与对应万向脚轮的间距。在围栏的上端设置有扶手。
所述四边形框架的网球导向槽前端宽度大于后端宽度。
所述四边形框架前侧的边框与地面的高度大于网球直径,后侧的边框与地面的高度小于网球半径。
本实用新型中,将双导向挤压结构设置为一种多功能结构,使其既具有双向导向功能、又具有利用网球弹性通过挤压将网球回收的功能;设置了满足高度尺寸要求的万向脚轮,从而形成一种通过人工推动其在场地上自由行走即可回收网球的双导向挤压式网球回收装置。双导向挤压结构通过一组细钢棒焊接或装配在平面四边形钢管边框上构成,相邻两根细钢棒形成前宽、后窄的宽度渐变导向槽,但前、后宽度均小于网球直径。将所形成的有多条前宽后窄导向槽的四边形平面框架安装到四根竖直立柱上,平面框架的四个角与四根立柱对应,前部两个角在立柱上的布局位置比后部两个角高,且前部两个角相对地面的高度大于网球直径以保证网球能进入框架下方,后部两个角相对地面的高度小于网球半径以实现网球进入框架下方后对网球进行挤压,使网球被挤进球框中。前宽后窄导向槽为宽度方向的导向,四边形平面框架在四根立柱上形成的前高后低楔形空间为高度方向的导向,两个方向的导向构形形成一个截面逐渐收缩的四棱柱楔形通道,使该网球回收装置从网球上方经过时能够将网球逐个挤压进入四边形平面框架上方的球框中。万向脚轮的主要功能为使网球回收装置能在场地自由行走。围栏的主要作用为限制回收的网球不从网球框中滚出,扶手的主要作用为便于推动网球回收装置行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减轻网球回收过程的劳动量并提高回收效率,能轻松、高效的实现大量网球的回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网球回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1.万向脚轮 2.边框 3.金属棒 4.立柱 5.横杆 6.扶手 7.网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网球回收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在图1、2中,本实用新型的网球回收装置,包括万向脚轮1、双导向挤压结构、围栏。其连接关系是,所述的双导向挤压结构外形为平面四边形框架,在框架上设置有数条金属棒3,金属棒的两端分别与框架对应两边的边框2固定连接,相邻两条金属棒构成网球导向槽。所述的围栏包括四根立柱4、数条横杆5,数条横杆分别与立柱固定连接。所述四根立柱的下部分别与框架的四个角固定连接,立柱的下端均设置有万向脚轮1。所述框架前侧的边框2两个端点与对应的万向脚轮1间距相同,所述框架后侧的边框两个端点与对应的万向脚轮间距相同。所述框架前侧的边框2端点与对应万向脚轮1的间距大于框架后侧的边框端点与对应万向脚轮的间距。在围栏的上端设置有扶手6。
所述四边形框架的网球导向槽前端宽度大于后端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748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