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有连接口检查井室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74829.6 | 申请日: | 2015-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51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设;李振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安市方圆水泥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2 | 分类号: | E02D29/12 |
代理公司: | 泉州劲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6 | 代理人: | 王小明 |
地址: | 3623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接口 检查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管道,尤其是涉及的是带有连接口检查井室。
背景技术
预制混凝土检查井,适用于地下、雨水、污水、自来水、消防、电力、电信、燃气、热力等管线实施管径交换和管道分叉连接的施工安装,是地下管道工程管线中,安装设备、检查维护、管线清淤疏堵、修复更新的竖向窨井,其形状分为方形井、圆形井、矩形井,应用非常广泛。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6MS201,如图3所示,直接在混凝土检查井井室1’的两侧设有两个预留孔2’(插口与承口),通过将混凝土管线3’分别插入井室1’的预留孔2’实现两者连接,再用水泥砂浆等填充两者之间的间隙,其中井室1’与管线3’采用的是顶平式连接,两者的间隙不易填充,容易存在空洞区,若遇到雨水多发季节,井室蓄水满灌会通过间隙进入管道周围,冲刷路基,导致水土流失,造成地下掏空,存在一定的道路塌陷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的带有连接口检查井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带有连接口检查井室,包括井室,所述井室外侧壁连接有至少一个承口连接管和至少一个插口连接管,所述承口连接管与管线插口段连接,所述插口连接管与管线承口端连接,所述承口连接管和插口连接管分别都与井室连通,所述承口连接管与井室连接的端部内周面设有朝其中心线凸出的凸起,所述井室、承口连接管和插口连接管由混凝土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凸起的高度等于管线的壁厚。
优选的,所述井室是方形、圆形或矩形。
优选的,所述承口连接管和插口连接管是方形、圆形或矩形。
优选的,所述承口连接管的长度为50-200mm。
优选的,所述插口连接管的长度为50-200mm。
优选的,所述承口连接管和插口连接管可以是直管或弯管。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井室外壁连通有承口连接管和插口连接管,承口连接管与井室连接的端部内周面还设有朝其中心线凸出的凸起,采用该结构,管线与两个连接管的间隙就呈直角弯折状,弯折结构可阻挡水流前行,避免水通过该间隙渗透到管基础、路基础,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工程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剖面图;
图2为方形检查井的俯视剖面图;
图3为现有检查井室结构主视剖面图;
井室1 承口连接管2
凸起21 插口连接管3
管线承口段41 管线插口段42
井室1’ 预留孔2’
管线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带有连接口检查井室,包括井室1,井室1中空、底部封闭。所述井室1外侧壁连接有至少一个承口连接管2和至少一个插口连接管3,即制作三通、四通连接头,承口连接管2和插口连接管3的长度可以为50-200mm,井室1、承口连接管2和插口连接管3采用混凝土一体成型。所述承口连接管2是用于与管线插口段41连接,承口连接管2与井室1连接的端部内周面设有朝承口连接管2中心线凸出的凸起21,该凸起21的高度等于管线插口段41的壁厚。插口连接管2用于与管线承口段42连接。该检查井室中,井室1的插口连接管2和承口连接管3与管线的间隙可以用刚性填料、柔性填料、弹性填料填充,且该间隙呈直角弯折状,弯折状可阻挡水流前行,避免水通过间隙渗透到管基础、路基础,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工程质量。
根据实际需要,井室1可以设置为圆形、矩形或方形,承口连接管2和插口连接管3则相应设置为圆形、矩形或方形。如图2所示,检查井室的井室1为矩形,井室1的三面侧壁分别带有一个承口连接管2或插口连接管3,整体形成一个四通结构。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限定本实用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装饰,皆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安市方圆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南安市方圆水泥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748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