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鱼竿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73237.2 | 申请日: | 2015-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991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刘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松 |
主分类号: | A01K87/00 | 分类号: | A01K87/00;A01K8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鱼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鱼竿。
背景技术
鱼竿是一种钓鱼工具,外形为细长杆状物,通常有一个把手,由把手向竿梢逐渐变细变尖,要用一根钓线连接带有饵料的鱼钩来使用。鱼竿最初是人类用于捕鱼维生的工具,现通常用于户外运动中的钓鱼休闲,同时也会用于一些钓鱼竞技类型的体育或户外比赛。
常用的鱼竿通常将鱼线直接与鱼竿的竿梢固定,在钩大鱼的过程中,只能靠鱼竿本身承受鱼的重量及冲击力,没有设置缓冲装置,特别是在钓上大鱼时,非常容易造成鱼竿断裂。
因此,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如何设计一种能够缓解鱼身重量冲击的鱼竿,减少断竿情况的发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鱼竿,该鱼竿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缓解上钩的钱所产生的力量的冲击,不易损坏鱼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鱼竿,包括:
内部中空设置、且鱼线通过竿梢端的开口连接于其内部的竿身;
安装于所述竿身握持端盘状的后堵;
一端与所述后堵的内侧相连接、另一端连接鱼线的弹力装置。
优选地,在所述后堵的内侧安装用于连接所述弹力装置的内失手环,在所述后堵外侧安装用于防止鱼竿滑落的外失手环。
优选地,所述后堵的侧壁上开设螺纹,与所述竿身握持端设置的螺纹相配合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内失手环与所述后堵之间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弹力装置与所述鱼线之间通过八字环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弹力装置为橡皮筋。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竿身上竿稍末端的磁环,鱼线通过所述磁环穿进所述竿身,与所述弹力装置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竿身为多节嵌套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竿包括:内部中空设置、且鱼线连接于其内部的竿身;安装于所述竿身握持端盘状的后堵;一端与所述后堵的内侧相连接、另一端连接鱼线的弹力装置。
将鱼竿设置为中空的结构,能够使鱼线从其内部穿入,在竿身握持端的盘状后堵的内部连接弹力装置,弹力装置与鱼线相连接,当钓上大鱼时,鱼的重量通过鱼线传到弹力装置上,弹力装置能够在竿身的内部伸缩,吸收由鱼产生的冲击,鱼竿不再直接受力,有效避免了鱼的重量过重造成的断竿现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鱼竿能够有效避免鱼对竿身的冲击,减少了断竿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鱼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竿身1、后堵2、内失手环21、外失手环22、弹力装置3、磁环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鱼竿,能够有效避免鱼的冲击过大造成鱼竿折断情况的发生。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鱼竿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鱼竿包括内部中空设置、且鱼线连接于其内部的竿身1;安装于竿身1握持端盘状的后堵2;一端与后堵2的内侧相连接、另一端连接鱼线的弹力装置3。
鱼竿的竿身中空设置,鱼线能够穿入到竿身1内部,与设置在后堵2上连接的弹力装置3相连接,弹力装置3的一端连接后堵2,另一端连接鱼线。鱼线的另一端从竿身1的竿梢处伸出竿身1,用于安装鱼钩。
当钓上大鱼时,鱼的力量通过鱼线传到弹力装置3上,弹力装置3能够在竿身1的内部伸缩,缓冲鱼的重量,避免瞬时冲击的发生。从而竿身不再直接受到鱼竿的冲击力,有效避免了断竿情况的发生。
进一步,在后堵2的内部设置内失手环21,用于与弹力装置3相连接,作为鱼线的绑缚装置,以使鱼线连接牢固。在后堵2的外部一侧设置有外失手环22,上面连接细线等物体,与身体或者其他固定物相连接,如果鱼竿脱手也不至于掉入水中,造成丢失。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内失手环21及外失手环22均与后堵2可转动连接,即内失手环21及外失手环22并非固定安装于后堵2上,这样可以避免鱼线在竿身1的内部缠绕打结,提高灵活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松,未经刘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732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消防员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 下一篇:园林幼虫饲养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