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烟雾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71100.3 | 申请日: | 2015-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442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林光榕;郑贤彬;胡新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光榕 |
主分类号: | A24F47/00 | 分类号: | A24F4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惠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71 | 代理人: | 满群 |
地址: | 518104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烟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烟雾化器。
背景技术
电子烟通常是将电子烟烟液经过雾化器的加热雾化而发出烟雾供吸烟者使用,电子烟烟液不含有烟草中的烟焦油,而烟焦油对人体危害较大。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上升,人们都意识到了烟草对于人们身体的危害,因此,电子烟逐渐代替香烟得到广泛使用。
目前市场上生产的电子烟,一般将烟液储存在雾化器的储液装置中,吸烟时,需要将烟液从储液装置传导至雾化腔的吸液条或玻纤绳中,然后利用缠绕于吸液条或玻纤绳的发热丝对烟液进行通电加热,从而发出烟雾。现有电子烟雾化器的储液装置及传导烟液的结构,都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多层膜片过滤或渗透或经过阀门控制其流量,烟液流通不畅且由于结构不良问题容易造成烟液的渗漏,该渗漏的烟液因未被雾化,在用户吸烟时容易被烟雾带出,造成烟雾质量差、用户吸烟口感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子烟雾化器,该电子烟雾化器结构简单,烟液传导通畅且不易发生渗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该电子烟雾化器,包括一端设有吸孔及另一端设有连接端的外管、外管内设有的雾化腔、雾化腔内设有的吸液条及缠绕于吸液条的发热丝、储存烟液的储液杯,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储液杯包括紧密配合的杯体与杯塞,杯塞中设有杯塞通孔,所述雾化腔中设有导液管,所述导液管一端套接于所述杯塞通孔,另一端管口与所述吸液条触接。
优选地,所述导液管为毛细管。
优选地,所述毛细管与吸液条触接一端管径加大用以容纳吸液条端头部分。
优选地,所述导液管内穿设有吸液棉或玻璃纤维。
优选地,所述吸液条为玻璃纤维绳。
优选地,所述导液管在杯塞一端延长伸入到杯体的内腔。
优选地,所述杯塞设有两个杯塞通孔,所述导液管有两根,其管口分别与吸液条的两端触接。
优选地,所述吸液条为两端封闭的管状体,管状体的管壁上开设若干小孔或缝隙,所述导液管与管状体的管孔连通。
优选地,所述管状体还包裹有吸液棉或玻璃纤维。
优选地,所述杯塞套设于外管内壁且在套接处设有相应的环形突肩,该环形突肩设有突肩缺口,所述杯体与外管内壁之间设有环形间隙作为烟气通道,该烟气通道与所述吸孔及突肩缺口、雾化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储液杯中的烟液可直接通过导液管传导至吸液条进行雾化,使得烟液可定向传导且导液通畅,既可减少导液中间环节、简化结构,又避免了烟液的渗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轴垂直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轴垂直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轴垂直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杯体左视图。
其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外管;11、吸孔;12、连接端;2、雾化腔;21、吸液条;22、加热丝;3、储液杯;31、杯体;311、环形突肩;312、突肩缺口;32、杯塞;321、杯塞通孔;4、导液管;5、环形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子烟雾化器包括外管1,外管1内设有的雾化腔2、雾化腔2内设有的吸液条21及缠绕于吸液条21上的发热丝22、储存烟液的储液杯3。其中,外管1的一端设有吸孔11及另一端设有连接端12。连接端12还需套接一连接头,该连接头可包括其另一端设有的内螺纹及电源正负极、正负极之间的绝缘套,以使得本实用新型雾化器可以与电子烟的电池杆连接成为一支完整的电子烟,或连接端12直接与电池端做成一体式电子烟;另雾化腔2中还设置有支撑件以支撑吸液条21及发热丝22。因连接头及支撑件的结构简单且均为本领域公知技术,或在一体式电子烟的情况下无需连接头及支撑件,故本实用新型予以省略,附图亦未予示出。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光榕,未经林光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711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