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部具有随形水路的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70271.4 | 申请日: | 2015-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857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孙侥鲜;张绍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华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73 | 分类号: | B29C45/73;B22F3/16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纯 |
地址: | 523878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部 具有 水路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及其制作工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部具有随形水路的模具。
背景技术
通常,需要在模具上制作水路用于对模具进行加热或冷却,并保持模具温度的恒定,但由于传统制作工艺的局限,通过钻孔打通形成的水路,其轨迹一般只能为直线或平面,曲面或其它复杂形状则无法加工。随着3C电子产品的日益同质化,越来越多的厂家为了实现产品的差异化,使得产品的形状/制作工艺日益复杂,产品不断向轻薄化、曲面化发展,从而对模具和成型工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的水路冷却,面对薄壁、大曲面等产品时,由于冷却水路都处于同一平面上,水路到曲面的距离不尽相同导致冷却不均,存在内应力导致产品翘曲/变形,尤其是薄壁产品,变形和翘曲的缺陷则更加明显,给产品的制作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法有两种:
方法1:调整成型工艺、设备,例如使用高速注塑设备,成型时利用高速高压将熔体快速填充;
方法2:利用特殊的方法制作随形水路,如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
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方法1采用高速注塑设备,需要增加投资和生产成本,且还存在产品内部残余应力大、产品易翘曲变形的问题;而方法2制作成本很高,且技术大多为国外所垄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内部具有随形水路的模具,以解决现有模具的冷却水路结构无法灵活适应产品形状,水路无法对产品进行均匀冷却而导致的产品翘曲变形、残余应力大、冷却时间长和短射的问题。
一种内部具有随形水路的模具,包括模仁和型腔,所述随形水路位于所述模仁内部,包括主水路和辅水路,所述主水路均匀分布于所述型腔外围,并且到所述型腔的内壁的垂直距离是一致的,用于吸收来自所述型腔的热量;所述辅水路分布于所述主水路的外围,用于将来自所述主水路的热量传递到模具外围的空间;所述随形水路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分布在所述型腔两侧的所述辅水路的端口。本方案提供的内部具有随形水路的模具,在用于成型形状构造较为复杂且薄壁的产品时,能够根据型腔的形状变化来设计不同的随形水路,以保证水路各处距离型腔的垂直距离都是相等的,避免了因某些曲面部位距离冷却水路偏近或偏远而导致的冷却速度偏快或偏慢的问题,从而保证了产品各部位冷却速度一致,冷却均匀,形成良好的外观。
附图说明
图1是内部具有随形水路的模仁的剖视图;
图2是上模仁的示意图;
图3是下模仁的示意图;
图4是下模仁辅助成型治具的示意图;
图5是随形水路模型的示意图;
图6是放置了随形水路模型的下模仁模型的示意图;
图7是压制成型后的内部具有随形水路模型的模仁模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8是一种用于制作大曲面薄壁产品的模具的模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内部具有随形水路的模具,包括模仁和型腔,如图1和图8所示,所述随形水路10位于所述模仁内部,包括主水路和辅水路,参考图8,所述主水路11均匀分布于型腔40外围,并且到型腔40的内壁的垂直距离是一致的,主要用于吸收来自型腔40的热量;所述辅水路12分布于主水路11的外围,用于将来自主水路11的热量传递到模具外围的空间;随形水路10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分布在型腔40两侧的辅水路的端口。如图8所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辅水路12对称地分布于型腔40的两侧。入水口和出水口处为螺纹,通过螺纹与外部水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上述模具,其模仁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制作:根据计算机3D模型,以随形水路10为界(图1和图8中虚线即代表分界,并非模仁内部真实存在的缝隙)将模仁划分为图2所示的上模仁20和图3所示的下模仁30,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下模仁30上具有与随形水路10匹配的水路轨迹31,也可以同时在上模仁20和下模仁30上分别具有与随形水路10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匹配的水路轨迹21、31。划分完成后,根据计算机3D模型,分开制作上模仁模型、下模仁模型和随形水路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华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华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702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耳塞外壳注塑装置
- 下一篇:一种微发泡螺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