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程流通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068667.5 | 申请日: | 2015-0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894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 发明(设计)人: | 李大为;刘培丽;聂大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赛谱仪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0/74 | 分类号: | G01N30/74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李艳 |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光程 流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程流通池。
背景技术
光程流通池利用光对流动相的组分进行检测,其原理为:色谱柱流出的带有待测组分的流动相在光程流通池上的流通通道内流动,检测光源射入流通池,与流动相的流通方向垂直的通过流动相,流动相对单色光产生吸收,被吸收后的光再到检测器进行检测。现有的光程流通池对光的聚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检测时,检测器易产生噪声,影响检测数据;流动相在流通通道流动时,易产生气泡,并且气泡容易卡在流通通道内排不出去,影响检测器的信号稳定。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程流通池,可以更准确的进行检测。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程流通池,它包括流通池本体、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在流通池本体上的入光侧聚光管、入光侧平凸镜、出光侧平凸镜、出光侧聚光管,流通池本体上具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供流动相流通的流通通道,入光侧平凸镜和出光侧平凸镜分别位于流通通道的左右两侧,入光侧聚光管和出光侧聚光管的材料采用特氟龙。本实用新型光程流通池,利用入光侧聚光管,将检测光源入射进来的光束聚集,再由入光侧平凸镜将光束平衡,通过流通通道内的带有待测组分的流动相,流动相对单色光产生吸收,被吸收后的光通过出光侧平凸镜,出光侧平凸镜将光束进行聚光后,再由出光侧聚光管将这些单色光经出光侧光纤输出到检测器检测。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流通通道的流动相入口和流动相出口均为锥形,且流动相入口沿着流动相的流通方向逐渐增大,流动相出口沿着流动相的流通方向逐渐减小。通过采用该方案,带有锥度的入口和出口更便于流通通道内的气泡的排出,不会因卡住气泡而影响检测器的信号稳定,从而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具体地,在流通池本体上设置有分别与流通通道两端相连接的第一转接头和第二转接头,流动相入口开设在第一转接头上,流动相出口开设在第二转接头上。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流通通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入光侧窗片和出光侧窗片,入光侧窗片和出光侧窗片分别具有伸入流通通道的凸台。通过采用该方案,使得入光侧窗片和出光侧窗片之间的距离小于流通通道的孔径,从而流通通道内的避免气泡的残留。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入光侧窗片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密封垫片,出光侧窗片的左右两侧也均设置有密封垫片。具体地,入光侧窗片左侧的密封垫片位于入光侧窗片与入光侧平凸镜之间,入光侧窗片右侧的密封垫片位于入光侧窗片与流通池本体之间;出光侧窗片左侧的密封垫片位于入光侧窗片与流通池本体之间,出光侧窗片右侧的密封垫片位于出光侧窗片与出光侧平凸镜之间。密封垫片的设置可以辅助入光侧窗片和出光侧窗片的密封。具体地,密封垫片的材料采用聚四氟。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入光侧平凸镜和出光侧平凸镜均为平面朝向流通通道。平凸镜用来汇聚光束,提供光通过量并且可以降低由于示差折光造成的假吸收峰现象。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流通池本体的左侧部设置有用于与输入光纤相连接的入光侧光纤接头。输入光纤是将检测光源发出的光输入流通池。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流通池本体的右侧部设置有用于与输出光纤相连接的出光侧光纤接头。输出光纤是将本流动相吸收后的单色光输出到检测器进行检测。
本申请中所涉及到的上下左右等方向,是为了对不同的方向设定加以区分,不是按照光程流通池在使用时的状态来定义的。其中,上下方向与左右方向相垂直。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光程流通池,提高了光通过量,降低了系统噪声,检测灵敏度高,并且便于流通通道内的气泡排出,避免了气泡残留在光通径里带来的信号不稳定。本光程流通池结构紧凑,造价低,操作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程流通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光程流通池的A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
1、流通池本体;2、入口侧光纤接头;3、入口侧聚光管;4、入口侧平凸镜;5、密封垫片;6、入光侧窗片;7、流通通道;8、出光侧窗片;9、凸台;10、出光侧平凸镜;11、出光侧聚光管;12、出光侧光纤接头;13、第一转接头;14、第二转接头;15、流动相入口;16、流动相出;17、输入光纤;18、输出光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赛谱仪器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赛谱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686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