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支撑剂流向转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63337.7 | 申请日: | 2015-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191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晖;黎克难;曹学军;龙学;唐祖兵;李钦;岳迎春;谭福吉;郭淑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67 | 分类号: | E21B43/267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06 | 代理人: | 段雪茵 |
地址: | 10010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撑 流向 转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田开发领域,具体是脉冲式加砂压裂工艺中、一种混砂车上使用的支撑剂流向转换的装置。
背景技术
脉冲式加砂压裂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储层改造工艺技术,该工艺采用携砂液、纯压裂液交替泵注的方式进行施工,目的是将促进支撑剂在地层人工裂缝中的分散,并且形成柱塞状的支撑结构,从而利用柱状支撑之间的宽大沟槽提供极高的裂缝导流能力,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国外公司采用专门的混砂车进行脉冲式加砂压裂,携砂液段与纯液段的最小间隔时间可达12秒,频率高有利于支撑剂分散与段塞的形成。国内采用开、停混砂车输砂器的方式进行近似脉冲式加砂压裂,由于输砂器的开启一般需2-3分钟才能达到预定砂浓度要求,因此不利于人工裂缝内支撑剂柱状段塞的形成。同时,频繁开关混砂车输砂器必然加剧输砂器的磨损,减少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剂流向转换装置,使得混砂车能够连续进行脉冲式加砂压裂,即使支撑剂能够间歇性地加入砂液混合筒或循环返回砂斗。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支撑剂流向转换装置,设置在混砂车的砂斗与砂液混合筒之间,所述支撑剂流向转换装置包括支撑剂输送通道和流向转换挡板,所述支撑剂输送通道包括进砂通道、返砂通道和出砂通道,进砂通道前端连接砂斗上连接的绞龙出砂口、末端并联返砂通道和出砂通道的前端,返砂通道末端对应砂斗,出砂通道末端连接砂液混合筒进砂口;所述流向转换挡板活动设置并遮挡在返砂通道或出砂通道的前端、即关闭返砂通道或出砂通道。
所述返砂通道和出砂通道的前端截面为尺寸相同的矩形,返砂通道和出砂通道前端接合在一根直线棱柱上;对应的流向转换挡板呈矩形、尺寸与上述返砂通道和出砂通道的前端截面匹配,流向转换挡板的一侧铰接在上述直线棱柱上、并以该直线为转轴转动。
所述返砂通道和出砂通道的前端开口处分别设置有流向转换挡板的转动限位装置。
所述流向转换挡板由步进电机驱动转动。
所述进砂通道前端截面呈圆形,通过法兰连接绞龙出砂口。
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剂流向转换装置,可在2秒钟内、实现支撑剂流向的快速转换,有助于提高脉冲压裂工艺的实施。在脉冲式加砂压裂过程中,当混砂车在泵注携砂液时、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剂流向转换装置将支撑剂导向进入砂液混合筒的通道中;当混砂车在泵注纯压裂液时、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剂流向转换装置将支撑剂导向入循环回输通道,使混合筒内尽快达到纯液状态,从而实现泵注携砂液或纯压裂液的快速切换。
本实用新型与国外采用整套专用设备进行脉冲式加砂压裂的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装置结构较为简洁,成本低。
2、脉冲间隔时间可低至2秒,切换频率高,有助于支撑剂柱状支撑的形成。
3、该装置可直接加装在现有混砂车上,不用对混砂车造成改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支撑剂流向转换装置在加砂系统中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支撑剂流向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表示:1-砂斗、2-支撑剂流向转换装置、3-循环返砂输送装置、4-砂液混合筒、5-法兰、6-流向转换挡板、7-法兰、8-转动限位装置、9-步进电机、a-进砂通道、b-返砂通道、c-出砂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支撑剂流向转换装置2,设置在混砂车的砂斗1与砂液混合筒4之间,支撑剂流向转换装置2包括支撑剂输送通道和流向转换挡板6。支撑剂输送通道包括进砂通道a、返砂通道b和出砂通道c,且进砂通道a、返砂通道b和出砂通道c连接在一点,构成“人”字型通道。具体的:进砂通道a前端连接砂斗1上连接的绞龙出砂口、进砂通道a末端并联返砂通道b和出砂通道c的前端,返砂通道b末端对应砂斗1的上方开口,出砂通道c末端连接砂液混合筒4的进砂口。流向转换挡板6活动设置并遮挡在返砂通道b或出砂通道c的前端,即关闭返砂通道b或出砂通道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633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