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体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62751.6 | 申请日: | 2015-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523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姚俊;刘柳;张印明;王小强;张银银;张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0R21/264 | 分类号: | B60R21/264 |
代理公司: | 襄阳中天信诚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8 | 代理人: | 何静月;冯媛 |
地址: | 44100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安装于车辆中的约束装置,例如安全气囊系统等,并且尤其涉及一种在侧面碰撞气囊系统中使用的气体发生器,用于将气囊在乘员侧展开。
背景技术
用于车辆侧面碰撞气囊展开的气体发生器,由于安装位置空间的限制,通常设计成细长筒状。
该类型气体发生器的长径比大于1,在点燃燃烧室中的气体发生剂时,实际上只有靠近传火剂的气体发生剂能够被正常点燃,产生大量热气,造成局部压力升高,如果该部分气体不能正常流出燃烧室排出,就造成整个燃烧室内部压力急剧升高,从而干扰气体发生器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内部压力低、气体流动性好的气体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筒状壳体下端设有排气端盖;筒状壳体内腔由下至上依次装有气体节流部件、管状壳体、杯状点火壳体、点火基座。
所述排气端盖呈杯状结构,其开口一端与筒状壳体下端相连;所述排气端盖上设有多个排气口。
所述气体节流部件呈杯状结构,其开口端与排气端盖开口端相对;所述气体节流部件开口端设有大凸缘,靠近封闭端处设有小凸缘;所述大凸缘处外径等于与其对应处的筒状壳体内径;所述小凸缘处外径小于与其对应处的筒状壳体内径;气体节流部件上大凸缘与小凸缘之间的圆周壁上设有多个连通孔;连通孔数量优选5—9个。
所述管状壳体为外圆周壁上段大下段小的台阶筒状结构,小台阶段下端卡装于气体节流部件小凸缘处;管状壳体大台阶段外径小于与其对应处的筒状壳体内径;管状壳体圆周壁上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管状壳体内装有气体发生剂;所述通孔直径设置应保证气体发生剂不能穿过。
所述杯状点火壳体底部设有用于与管状壳体大台阶段上端相卡的止口;杯状点火壳体内部设有传火剂,底部设有与管状壳体内腔连通的传火口;该传火口在尺寸上确保传火剂不能穿过,或者由密封箔封闭该传火口,阻塞传火剂穿过。
杯状点火壳体上端压装有点火基座;所述点火基座内固定有点火管。
所述排气端盖上的排气口设置于排气端盖圆周壁上。
所述排气端盖上的排气口设置于排气端盖底部。
所述排气端盖开口端设有凸缘,凸缘外沿与筒状壳体下端相连。
所述管状壳体呈上段大下段小的台阶圆筒状结构。
所述管状壳体呈上段大下段小的台阶棱筒状结构。
所述管状壳体小台阶段的长度与大台阶段的长度之比为1:1~2。
所述排气端盖上的排气口由密封带封闭以防止气体发生剂受潮。
上述气体发生器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排气端盖的开口端压装入筒状壳体下端开口,并焊接固定;
2)将管状壳体下端卡装于气体节流部件小凸缘处;
3)轻敲管状壳体同时将预定量的气体发生剂填充入管状壳体内;然后将杯状点火壳体底部止口压装入管状壳体的大台阶段上端;
4)将已装配的管状壳体、气体节流部件、杯状点火壳体按照杯状点火壳体在上、气体节流部件朝向排气端盖的方向压装入筒状壳体内,并使气体节流部件开口端紧贴排气端盖开口端;
5)将预定量的传火剂填充入杯状点火壳体内,然后将固定有点火管的点火基座压装入筒状壳体内;
6)将筒状壳体上端与固定有点火管的点火基座小台阶部一起缩口卡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管状壳体易于通过气体节流部件、杯状点火壳体、筒状壳体固定,且管状壳体的中轴易于与气体节流部件的中轴、杯状点火壳体的中轴、筒状壳体的中轴一致排列,这样管状壳体的放置使得筒状壳体的内圆周壁与管状壳体外壁之间形成上段小下段大并逐级放大的气流通道间隙,同时气体节流部件上大凸缘与小凸缘之间的圆周壁与筒体壳体内圆周壁之间也形成一定宽度和深度的环形气流空间,都有利于气体发生器工作时内部逐渐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迅速通过管状壳体的通孔,进入逐级放大气流通道间隙,经过环形气流空间缓冲,再通过排气口排出,有利于降低气体发生器内部压力,保证气体发生剂稳定燃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管状壳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管状壳体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未经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627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汽车触摸防盗器
- 下一篇: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