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机动车辆蒸汽回收系统的便携式检漏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62326.7 | 申请日: | 2015-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616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杨伯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纺织科技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04 | 分类号: | G01M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于晓霞;于洁 |
地址: | 215228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机动车辆 蒸汽 回收 系统 便携式 检漏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辆检漏设备,尤其涉及便携式的机动车辆检漏设备。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设有密封的蒸汽回收系统,传统的用于检测机动车辆的蒸汽回收系统泄漏的方法是机动车的校验引擎亮灯以通知驾驶员车辆出现问题,需要维修,但是具体出现泄漏的泄露点不能当场检出,只能到专业的汽车维修点检测,然后固定维修;到目前为止,检测车辆蒸汽系统或是别的系统的泄漏位置的方法单一,只能通过泵由蒸汽回收系统的接入口,将烟雾或者蒸汽泵入蒸汽回收系统进行检漏。目前,许多现有的检漏设备成本可低至1万元,一般的检漏设备的成本价为2万余元,使得许多汽车拥有者买不起或不想买价格昂贵的现有检测设备。
鉴于上述因素,亟需一种价格实惠的汽车蒸汽回收系统检漏设备,鉴于汽车空间较小的问题,更需要一种外形小巧且便于携带的检漏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解决驾驶者不能自己当场检漏造成行车人员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机动车辆蒸汽回收系统的便携式检漏设备,包括炭罐、软管、调节器和压力表;炭罐是顶部向上凸起的球形的圆柱体,其上方设有炭罐出口,炭罐出口一端连接软管的软管第一端;从软管第一端起依次连接着调节器和压力表;调节器上设置有控制单元,连接压力表的软管第二端连接软管出口。
炭罐是一个密封的加压容器,为整个检漏设备的主要结构,其内部有包含着染料的气体,气体可以空气、气体混合物、蒸汽或人工烟雾的形式,在此使用的染料优选为紫外线,在实际使用中,可以容易的检测出泄露部位。
软管分为软管第一端、软管第二端和软管出口,软管是橡胶制成的柔性管;软管出口连接到机动车辆的蒸汽回收系统接入口。
调节器位于软管第一端的一侧,调节器包括用于控制流经软管出口的气体压力的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可以是阀、旋钮或开关等用于控制气体流动的设备。
压力表位于调节器旁以测量和显示炭罐内气体压力,压力表可用数字或指针显示气体压力值,压力表可显示的气体压力范围为7.5g/m2~1500g/m2。
在实际使用中,汽车检漏设备通过软管出口连接到蒸汽回收系统,在蒸汽回收系统的接入口进行测试;通过调节器将气体压力调整到110g/m2,使炭罐中的气体进入封闭的蒸汽回收系统内;当气体进入封闭的蒸汽回收系统进行测试时,当检测到有泄露点,泄露点附近的紫外线将闪烁提示,同时,泄露点部位将用染料明显识别。
本实用新型易于制造和使用,由于其尺寸相对紧凑,在运输途中便于携带,此外,除了与机动车辆的蒸汽回收系统连接使用外,还可与车辆的发动机真空系统和空调系统连接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其中:检漏设备10、炭罐15、软管20、软管第一端22、软管第二端24、炭罐出口25、软管出口28、调节器30、控制单元35、压力表40。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图。
其中:炭罐15、染料19、软管20、调节器30、压力表40、蒸汽回收系统50、蒸汽回收系统接入口55、泄露点60、紫外线6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蒸汽回收系统的便携式检漏设备,如图1所示,用数字10予以表示,包括炭罐15、软管20、调节器30和压力表40;炭罐15是顶部向上凸起的球形的圆柱体,其上方设置有炭罐出口25,炭罐出口25一端连接软管第一端22;从软管第一端22起依次连接着调节器30和压力表40;调节器30上设置有控制单元35,连接有压力表40的软管第二端24连接软管出口28。
炭罐15是一个密封的加压容器,为整个检漏设备的主要结构,其内部有包含着染料19的气体,气体可以空气、气体混合物、蒸汽或人工烟雾的形式,在此使用的染料19优选为紫外线,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可以容易的检测出泄露部位。
软管20分为软管第一端22、软管第二端24和软管出口28,软管20是橡胶制成的柔性管;软管出口28是连接如图2所示的机动车辆的蒸汽回收系统50的蒸汽回收系统接入口55。
调节器30位于软管第一端22的一侧,调节器30包括用于控制流经软管出口28的气体压力的控制单元35,控制单元35可以是阀、旋钮或开关等用于控制气体流动的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纺织科技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吴江市纺织科技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623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