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盒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57516.X | 申请日: | 2015-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87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刘舒龙;赵久志;张宝鑫;阳斌;宋军;刘涛;陈康伟;王诗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B60K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姜溯洲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动力 汽车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组安装领域,具体涉及混动动力汽车电池盒。
背景技术
伴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温室效应及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在这种背景下,电动汽车研发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混合动力电池组相比较纯电动车电池组而言,更加注重功率性,它的体积往往比纯电动车型的电池组小,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
在授权公告号:CN 203617369 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盒,在盒体上设置高压维护开关、高压输入连接器和高压输出连接器,在盒体内设置高压接触器组。也就是说,电池盒的盒体上要承载多种高压部件,这对盒体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对于混合动力汽车来说,电池组的布置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如何在有限空间内提高盒体强度成为一个研究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结构来提高电池盒强度,同时避免电池盒尺寸变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盒,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模组支架和高压基座,所述模组支架和所述高压基座被安装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连接在一起成盒体,所述上壳体上开有通孔,所述高压基座具有立板和接线端子,在所述盒体内部,所述立板支撑在所述盒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所述接线端子从所述通孔伸出所述盒体。
优选地,所述模组支架为槽形。
优选地,上述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盒还包括电气支架,所述电气支架支撑在所述盒体的前端与后端之间。
优选地,上述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盒还包括中部加强梁,所述中部加强梁安装在所述下壳体上。
优选地,上述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盒还包括侧边加强梁,所述侧边加强梁安装在所述下壳体上。
优选地,所述中部加强梁与所述侧边加强梁支撑在所述盒体的前端与后端之间。
本实用新型利用安装高压维护开关、高压输入连接器和高压输出连接器、高压接触器组等高压部件的高压基座来支撑盒体,而不是将各高压部件分散安装,从而将需要加强的位置集中在一个较小区域内,而该区域被高压基座的立板支撑,从而实现了结构强度的提高和结构的紧凑双重效果。
进一步地,槽型的模组支架也能够起到提高盒体强度的效果。
进一步地,除立板支撑盒体的上表面、下表面外,中部加强梁和侧边加强梁支撑在盒体的前端与后端之间,从而从多个方向实现了盒体的结构加强。
附图说明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盒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盒的爆炸图。
图中标记说明:1、上壳体,11、通孔,2、下壳体,3、高压基座,31、立板,32、接线端子,4、模组支架,5、电气支架,6、中部加强梁,7、侧边加强梁。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中的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盒油上壳体1与下壳体2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图所示的盒体。
参考图2,盒体内部的结构主要包括高压基座3、模组支架4、电气支架5、中部加强梁6和侧边加强梁7。高压基座3具有立板31和接线端子32,立板31用于安装高压维护开关、高压输入连接器和高压输出连接器、高压接触器组等高压部件,接线端子32用于高压基座3上的部件与外部相关控制电路的连接。模组支架4用于支撑各个单体电池。电气支架5用于其它电气元件及线路的支撑。模组支架4与高压基座3、电气支架5、中部加强梁6和侧边加强梁7均被安装在下壳体2上,然后将上壳体1与下壳体2连接,连接完成后,在盒体内部,立板31支撑在盒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同时接线端子32从上壳体1所开的通孔11伸出盒体。也就是说,安装高压维护开关、高压输入连接器和高压输出连接器、高压接触器组等高压部件不再分散安装,而是集中到一个高压基座3上,从而将需要加强的位置集中在一个较小区域内。而且由于立板31支撑在盒体的上下表面之间,因此高压基座3不仅作为安装部件使用,还起到结构加强作用,从而实现了盒体结构强度的提高和结构的紧凑双重效果。模组支架4为槽形,本身具有较高的强度,并且安装完成后模组支架4从内部支撑在如图1所示的盒体的前后两端。电气支架5也支撑在图1中的盒体的前端与后端之间。中部加强梁6与侧边加强梁7安装在下壳体2上后,支撑在图1中的盒体的前端与后端之间。从而,电气支架5、模组支架4、中部加强梁6和侧边加强梁7共同提高盒体前后方向强度。因此,盒体的上下、前后多个方向实现了结构加强。
虽然本实用新型是结合以上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只受权利要求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对其进行修改和变化,但并不离开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构思和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575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保护电池模组极耳连接片的极耳护板
- 下一篇:一种蓄电池安装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