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层聚风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055371.X | 申请日: | 2015-0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194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 发明(设计)人: | 常宇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宇航 |
| 主分类号: | F03D11/00 | 分类号: | F03D11/00 |
| 代理公司: | 太原华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4108 | 代理人: | 郭小飞 |
| 地址: | 030032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聚风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提高风速的双层聚风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火力发电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从2011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雾霾天气出现频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环境问题特别是清洁能源问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风力作为最有潜力的新能源领域,在实际应用中对风质要求比较高,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地面风速在1-3m/s之间,占到地球风能总量的68%,而目前技术无法有效利用这些风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能将风速提高2-2.5倍,极大地提高了风能利用率的双层聚风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层聚风装置,由外壳和内壳构成双层结构,所述外壳和内壳是分离的,且内壳嵌套在外壳内;所述外壳由外壳抛物面以及设在外壳抛物面两端的外壳聚风口、外壳出风口组成,内壳由内壳抛物面及设在内壳抛物面一端的内壳聚风口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聚风口、外壳出风口、内壳聚风口为环面;所述外壳抛物面、外壳聚风口、内壳抛物面、内壳聚风口围绕同一轴线旋转;所述外壳聚风口直径小于外壳出风口直径;所述内壳聚风口直径小于内壳抛物面另一端的直径;所述外壳聚风口直径与内壳聚风口直径相同,外壳出风口直径小于内壳抛物面另一端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当气流连续不断地、稳定地流过一个粗细不等的流管时,由于流管中任一部分的气流都不能中断或积压起来,因此在同一时间,流进任一切面的气流质量和从另一切面流出的气流质量应该相等。同时,当气流快速流过时,气压低于正常大气压力,在聚风装置后形成一个负压区。两项作用合力的结果,使得自然风以快速方式通过双层聚风装置,使风速可提高2-2.5倍。
根据风能公式E=1/2ρtsυ3(ρ为空气密度,υ为风速,t为时间,S为截面面积)可知,风能主要与风速、风所流经的面积、空气密度三个因素有关,其中风能的大小与风速的立方(υ3)成正比。也就是说,影响风能的最大因素是风速,因此通过双层聚风装置将风速提高2-2.5倍,极大地提高了风能利用率,使得1米每秒的微风即可实现正常发电。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 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外壳 11、外壳抛物面 12、外壳聚风口 13、外壳出风口 2、内壳21、内壳抛物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双层聚风装置,由外壳1和内壳2构成双层结构,所述外壳1和内壳2是分离的,且内壳2嵌套在外壳1内。
如图2所示,所述外壳1由外壳抛物面11以及设在外壳抛物面11两端的外壳聚风口12、外壳出风口13组成,内壳2由内壳抛物面21及设在内壳抛物面21一端的内壳聚风口22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聚风口12、外壳出风口13、内壳聚风口22为环面;所述外壳聚风口12直径小于外壳出风口13直径;所述内壳聚风口22直径小于内壳抛物面21另一端的直径;所述外壳聚风口12直径与内壳聚风口22直径相同,外壳出风口13直径小于内壳抛物面21另一端的直径。
如图3所示,所述外壳抛物面11、外壳聚风口12、内壳抛物面21、内壳聚风口22围绕同一轴线旋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宇航;,未经常宇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5537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噪音高速轴向柱塞泵
- 下一篇:一种立式接力风能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