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安全型无负压给水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053174.4 | 申请日: | 2015-0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754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 发明(设计)人: | 缪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襄阳乙钧电气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3B1/00 | 分类号: | E03B1/00;E03B7/00;E03B7/07;E03B5/00;E03B11/00;E03B11/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张晓霞 |
| 地址: | 441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 型无负压 给水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次供水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无负压给水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二次加压供水设备,大都需要建水池或设水箱,自来水全部入水池或水箱中,再二次加压供水。纯净的自来水全部放入水池中,容易造成水源的污染,被污染的水经过加压后供给用户饮用,严重影响用户的身体健康。而且,自来水全部放入水池,再从零开始加压供水,自来水自有的水压白白浪费掉。例如某小区楼高为6层,用水高峰期自来水可以供到4层,低峰期可以供到6层,若采用水池供水方式,原有水压全部浪费掉,设备必须从1层加压到6层,一旦停电,住户就停水,供水能耗大,设备运行费用高,使用不经济。此外,修水池工程量大,施工、安装麻烦,工期长,设备占地面积大。综上,这种水池或水箱式二次加压供水设备具有初期投资大、运行管理复杂、使用不经济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使用经济、环保节能且运行安全的无负压给水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安全型无负压给水设备,设置在自来水管网和用户管网之间,包括流量调节器、进水汇流管、出水汇流管和控制柜,所述流量调节器的进水口接管自来水管网,出水口连接所述进水汇流管,所述出水汇流管连接至用户管网,所述进水汇流管与出水汇流管之间并联设置有若干组水泵和直通管路,所述水泵的进水口通过软接头安装有变径头,所述水泵的出水口安装弯头短接;所述流量调节器配置有负压消除器和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出水汇流管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和压力控制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预设有上限压力P1和下限压力P2,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定有保护压力P3,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压力控制器、负压消除器和水泵分别与控制柜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流量调节器进水口的管路上设置有直通过滤器和/或防污隔断器,保证水质。
本实用新型安全型无负压给水设备的工作原理为,当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管网压力高于上限压力P1时,控制柜发出信号控制水泵处于停机状态,自来水通过直通管路直接打到用户管网对用户进行供水;当自来水管网压力变化或者用户管网用水量变化而使管网压力低于P1时,第二压力传感器将检测到的压力反馈给控制柜,进而调节水泵的开启数量和转速来维持恒压供水。压力控制器实时检测主管网的压力,当检测到的主管网压力高于设定的保护压力P3时,控制柜发出信号自动控制设备正常运行,当检测到的主管网压力低于保护压力P3时,则供水设备停止运行,以保护供水设备。当自来水管网来水水量不足,造成管网压力降低时,此时,负压消除器开始工作,使得流量调节器内部由负压变成常压,从而避免了设备因来水不足而对自来水管网的影响。
此外,当自来水管网停水时,水泵仍可工作,直到流量调节器中的压力下降至第一压力传感器预设的下限压力P2以下,自动停机,等到自来水管网重新来水后自动开机。停电时,水泵机组停止工作,自来水可通过直通管路进入用户管网,等来电后机组自动开机恢复正常供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不用建水池或设水箱,与自来水管网直接串接加压供水,充分利用自来水管网原有水压,差多少、补多少。自来水满足要求时,设备就停止工作,设备运行费用低,使用经济。
(2)自来水经过设备加压后直接供到用户,设备密封连接,水源没有任何污染,水质好,用户可以喝到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3)设备能够根据不同的供水情况灵活调节作业状态,智能高效,使用方便。
(4)设备运行安全,自动检测管网压力是否符合设备正常运行的条件,消除了超负荷作业给设备造成的损耗。
(5)优化了水泵的安装方式,提高了水泵的提压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全型无负压给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襄阳乙钧电气有限公司,未经襄阳乙钧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531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