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镜用外套管式电凝钩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44363.5 | 申请日: | 2015-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461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曹新广;王树俊;陈小兵;余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新广 |
主分类号: | A61B18/12 | 分类号: | A61B18/12 |
代理公司: | 郑州立格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6 | 代理人: | 李红卫;田小伍 |
地址: | 450008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镜用 外套 管式电凝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电凝钩,特别涉及一种内镜用外套管式电凝钩。
背景技术
电凝钩是目前各类医院进行胸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微创外科、妇科等手术中经常使用的电切及电凝用手术耗材。而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设备及相关配件的广泛应用,内镜下微创治疗发展迅速,尤其是各种内镜下的切除治疗,如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粘膜下肿瘤挖除术(ESE)等,内镜下微创治疗在治疗消化道病灶中具有很多优势。目前,我国许多大型医院均开始应用这些技术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已有多种高频电刀应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粘膜下肿瘤挖除术(ESE),如针状刀、IT刀、HOOK刀、Flex刀、三角刀等。但是现有的治疗技术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粘膜下肿瘤挖除术(ESE)等技术具有相当的难度,存在较多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风险,同时对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时间较长,不利于推广;第二,现有的高频电刀从内镜活检钳道进入,尽管进出比较方便,但是不宜控制,操作不灵活,尤其是在病人大量出血或较大穿孔时,内镜医生往往难以处理。因此,手术的安全性和可推广性受到极大挑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灵活且安全性高的内镜用外套管式电凝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内镜用外套管式电凝钩,包括电凝钩和套设在电凝钩上的外套管,电凝钩包括钩本体,钩本体两端分别连接手柄和钩头,钩本体外部设有绝缘层,钩本体由刚性材料制成;外套管套设在钩本体上,外套管包括管柄、管体和管头。
进一步地,电凝钩钩本体长度为20-45cm。
进一步地,钩头连接有电切臂,电切臂长度为1-3mm,直径为0.2-0.6mm,电切臂与钩头之间的角度为90?。
进一步地,管体直径为3-6mm,长度为15-40mm。
进一步地,管体由刚性材料制成,管头由柔性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管头长度为2-6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采用电凝钩钩本体由刚性材料制成,有利于前向及旋转力向钩头传导,由于以往的HOOK刀;外套管管体由刚性材料制成,管头由柔性材料制成,便于插入人体体腔内,降低手术器械对消化道粘膜的损伤;同时将带外套管的电凝钩与内镜一起插入消化道内,与现有的附件进入内镜活检孔道内的方法相比,更易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电凝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外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内镜用外套管式电凝钩,以应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微创手术内镜用外套管式电凝钩为例,如图1-3所示,包括电凝钩和套设在电凝钩上的外套管,电凝钩包括钩本体1,钩本体1两端分别连接手柄7和钩头3,钩本体1外部设有绝缘层,钩本体1由刚性材料制成;外套管套设在钩本体1上,外套管包括管柄6、管体5和管头4。电凝钩钩本体1长度为25cm。钩头3连接有电切臂2,钩头3上也可包裹有绝缘层,电切臂2长度为2mm,直径为0.4mm,电切臂2与钩头3之间的角度为90?。管体5直径为6mm,长度为22mm。管体5由刚性材料制成,管头4由柔性材料制成。管头4长度为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新广,未经曹新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443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记录仪的手术解剖器
- 下一篇:改进型多用途套筒拉力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