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踏板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044067.5 | 申请日: | 2015-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329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 发明(设计)人: | 卢玉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凯汇安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M1/30 | 分类号: | B62M1/3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1799 天津市武清区武清开发***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踏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配件领域,特别是一种自行车踏板。
背景技术
传统的自行车踏板的原理是通过踏板带动链轮转动,通过链轮带动链条转动,再通过链条带动后轮转动。踏板的运动方式为圆周运动,这种结构设计一是原件的受力面广,受力方向多、对元件损耗较大、影响使用寿命、二是圆周运动需要的动力随踏板的位置随时变化、不便于骑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自行车踏板。具体设计方案为:
一种自行车踏板,包括踏板箱,所述踏板箱左右两侧分别装有主动踏板、复位踏板、所述踏板箱内安装有曲轴、所述主动踏板、复位踏板均与所述曲轴连接,所述曲轴的一侧通过轴承与所述踏板箱连接,另一侧通过齿轮箱连接有链轮。
所述复位踏板与所述踏板箱滑动连接,所述复位踏板可以沿竖直方向上下滑动。所述踏板箱上安装有滑轮,所述复位踏板通过滑轮、钢丝绳与所述曲轴连接。
所述齿轮箱为变向齿轮箱、所述齿轮箱包括传动齿轮、变向齿轮、从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变向齿轮、从动齿轮依次连接。
所述主动踏板通过主动杆与所述踏板箱连接,所述主动杆嵌入所述踏板箱内、所述主动杆与所述曲轴之间通过传动杆连接
所述滑轮为固定滑轮。
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曲轴轴连接,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链轮连接。
所述传动齿轮、变向齿轮为锥形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变向 齿轮垂直且啮合。
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链轮为一次注塑成型的整体结构。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的自行车踏板,其有益效果是:
受力方向固定,可以对配件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同时将传动踏板的圆周运动替换为垂直方向的往复运动,方便骑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自行车踏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自行车踏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齿轮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踏板箱;2、主动踏板;3、复位踏板;4、曲轴;5、齿轮箱;51、传动齿轮;52、变向齿轮;53、从动齿轮;6、链轮;7、主动杆;8、传动杆;9、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自行车踏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自行车踏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齿轮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一种自行车踏板,包括踏板箱1、所述踏板箱1左右两侧分别装有主动踏板2、复位踏板3,所述踏板箱1内安装有曲轴4,所述主动踏板2、复位踏板3均与所述曲轴4连接,所述曲轴4的一侧通过轴承与所述踏板箱1连接,另一侧通过齿轮箱5连接有链轮6。
所述复位踏板3与所述踏板箱1滑动连接、所述复位踏板3可以沿竖直方向上下滑动、所述踏板箱1上安装有滑轮9、所述复位踏板3通过滑轮9、钢丝绳与所述曲轴4连接。
所述齿轮箱5为变向齿轮箱,所述齿轮箱5包括传动齿轮51、变 向齿轮52、从动齿轮53、所述传动齿轮51、变向齿轮52、从动齿轮53依次连接。
所述主动踏板2通过主动杆7与所述踏板箱1连接、所述主动杆7嵌入所述踏板箱1内、所述主动杆7与所述曲轴4之间通过传动杆8连接
所述滑轮9为固定滑轮。
所述传动齿轮51与所述曲轴4轴连接,所述从动齿轮53与所述链轮6连接。
所述传动齿轮51、变向齿轮52为锥形齿轮,所述传动齿轮51与所述变向齿轮52垂直且啮合。
所述从动齿轮53与所述链轮6为一次注塑成型的整体结构。
自行车踏板工作原理:
主动踏板2踩下;
曲轴4向下转动;
曲轴通过滑轮9带动复位踏板3上升;
待主动踏板2踩到底时,踩下复位踏板3;
复位踏板3通过滑轮9带动曲轴4向上转动;
复位踏板3踩到底后,再次踩下主动踏板2。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凯汇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凯汇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440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