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退火炉均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44053.3 | 申请日: | 2015-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850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邵建军;冯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晶腾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622 | 分类号: | C04B35/622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6292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退火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刚玉退火炉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退火炉均温装置。
背景技术
刚玉退火炉单炉的退火能力为40公斤~60公斤,如果装载更多的刚玉产品,将会导致部分刚玉不能被退火,严重引起产品报废,现有技术中,发热体为石墨发热体,对退火炉有一定真空度的要求,也是导致退火炉能力不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退火炉均温装置,本实用新型装置解决了退火炉能力40公斤~60公斤的能力限制的问题,使退火炉退火能力达到100公斤。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退火炉均温装置,包括退火炉腔体、发热体,所述发热体敷设在所述退火炉腔体的内壁上,所述退火炉腔体分隔为上部均温机构、中部均温机构、底部均温机构,所述上部均温机构的所述发热体的间距由上至下从2cm减小到5cm,所述中部均温机构的所述发热体的间距为5cm,所述底部均温机构的所述发热体的间距由下至上从2cm减小到5cm。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发热体为钼丝发热体。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发热体的直径在5mm~7mm。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上部均温机构的间距中为2cm~3cm的所述发热体、所述上部均温机构的间距中为3cm~4cm的所述发热体和所述上部均温机构的间距中为4cm~5cm的所述发热体的分布占比为2:2:1。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底部均温机构的间距中为2cm~3cm的所述发热体、所述底部均温机构的间距中为3cm~4cm的所述发热体和所述底部均温机构的间距中为4cm~5cm的所述发热体的分布占比为2:2:1。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上部均温机构的高度、所述中部均温机构的高度与所述底部均温机构的高度占比为6:5:9。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装置设有三段控温机构,分别为上部均温机构、中部均温机构、底部均温机构,上部均温机构的发热体的间距由上至下从2cm减小到5cm,中部均温机构的发热体的间距为5cm,底部均温机构的发热体的间距由下至上从2cm减小到5cm,能使发热体的温度在退火炉内均匀分布,解决了增加退火能力后容易出现退火不完全的问题;发热体采用钼丝发热体,解决了石墨发热体增加退火能力需要增加退火炉体内真空度增加的问题,使退火炉退火能力达到100公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退火炉均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退火炉腔体;2、发热体;101、上部均温机构;102、中部均温机构;103、底部均温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退火炉均温装置,包括退火炉腔体1、发热体2,所述发热体2敷设在所述退火炉腔体1的内壁上,所述退火炉腔体1分隔为上部均温机构101、中部均温机构102、底部均温机构103,所述上部均温机构101的所述发热体2的间距由上至下从2cm减小到5cm,所述中部均温机构102的所述发热体2的间距为5cm,所述底部均温机构103的所述发热体2的间距由下至上从2cm减小到5cm。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2为钼丝发热体,不需很高的真空度也能使退火炉内温度维持在1900℃±5℃,解决了石墨发热体在刚玉退火炉中提高退火能力需要提高真空度问题,当退火能力提高退火炉的炉体体积大小也需要相应的增大,对于真空度更难维持。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2的直径在5mm~7mm,发热体2的直径直接影响发热体2的电阻值,可以满足高20cm的圆柱体刚玉坩埚为载体的刚玉退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晶腾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晶腾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440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四氟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生产装置
- 下一篇:一种禽畜粪便生化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