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心胸外科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40284.7 | 申请日: | 2015-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820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段焕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段焕春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3000 山东省德***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心胸 外科 引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简单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心胸外科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胸腔闭式引流术是心胸外科领域常用的治疗方法,治疗时,应将患者胸腔内的气体、液体及时排出体外,现有技术的几种引流方法存在着一定不足,其中一种是用注射器对患者胸腔内的气体液体进行反复抽吸,这种方法的不足是反复对患者的胸腔进行穿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大,患者胸腔内的积气、积液抽吸不彻底等,另一种方法是胸腔穿刺引流法,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胸腔引流管为端、侧孔式医用硅胶管,为保持胸腔引流通畅,经常需要挤捏引流管,但这些引流管的挤捏效果不好,不能产生较大的压差,对于堵塞引流管的凝血块和纤维素不能造成有力的冲刷效果,这种引流管的不足是患者体外固定效果不理想,极易松动且患者的穿刺处易感染。因此,一种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护人员劳动强度且引流效果好的心胸外科用引流装置的出现很有必要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心胸外科引流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多项缺陷。
一种心胸外科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固定器、储液槽和负压装置,所述引流管与固定器连接,所述固定器与储液槽连接,所述储液槽与负压装置连接,所述引流管包括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所述引流内管内壁设有突起的锯齿,所述引流外管长90-110cm,所述固定器包括U形槽和调节螺栓,所述U形槽与调节螺栓连接,所述引流管与U形槽连接,所述储液槽上设有三通阀,所述负压装置包括负压囊、进气口A、进气口B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A、进气口B和出气口设置于负压囊上,所述进气口A上设有调节开关A,进气口B上设有调节开关B。
优选的,所述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为螺旋结构,所述引流内管外壁和引流外管内壁刻有螺纹。
优选的,所述引流内管一端设有帽头,所述帽头直径为5-6mm。
优选的,所述出气口一端设有单向阀。
优选的,所述引流内管为钛合金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引流管分为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方便更换引流内管,引流内管内壁设有突起的锯齿,当给患者排液时,遇到血块时,可以将血块切碎,不会堵住引流管,固定器包括U形槽和调节螺栓,使用时,将调节螺栓旋松,将U形槽卡在床弦边,然后选装调节螺栓,固定紧即可,这样在治疗过程中就不会引起引流管的移动,储液槽上设有三通阀,三通阀的入口与引流管连接,两出口分别于储液槽和负压囊连接,负压装置包括负压囊、进气口A、进气口B和出气口,负压囊由真空泵抽真空,进气口A与三通阀的一出口连接,进气口B与储液槽连接,其特点在于,进气口A上设有调节开关A,进气口B上设有调节开关B,其工作原理在于,当给病人排胸腔积气的时候,调节三通阀,使得引流管与负压囊连通,打开调节开关A,关闭调节开关B,连接好装置,即可利用负压抽取胸腔积气,当给病人排胸腔积液时,则保持引流管与储液槽连接通畅,保持调节开关A关闭,调节开关B通畅,即可利用负压抽取胸腔积液,并储存在储液槽内,结束后处理,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可拆卸,引流内管外壁和引流外管内壁刻有螺纹,更换时旋转即可,引流内管一端设有帽头,可以防止引流内管在更换时没入病人体内,造成安全事故,出气口一端设有单向阀,气体只出不进,可以保持负压囊的负压状态,引流内管为钛合金材质,适合穿刺,且安全卫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心胸外科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引流内管示意图。
其中:1—引流管,2—固定器,3—储液槽,4—负压装置,5—引流内管,6—引流外管,7—锯齿,8—U形槽,9—调节螺栓,10—三通阀,11—负压囊,12—进气口A,13-进气口B,14-调节开关A,15-调节开关B,16-出气口,17-单向阀,18-螺纹,19-帽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段焕春,未经段焕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402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