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解析塔及其分路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35057.5 | 申请日: | 2015-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290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傅旭明;肖中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2 | 分类号: | B01D5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郝瑞刚 |
地址: | 410007***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解析 及其 分路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活性炭脱硫脱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解析塔及其分路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吸附塔与解析塔是活性炭脱硫脱硝技术的两个主要反应场所,二者有机配合完成排放烟气中有害物质的吸附,以及活性炭的再生与活化;该技术是以活性炭作为催化剂,脱除烟气中的SO2、NOX等有害气体,由此,在满足烟气排放要求的基础上,可回收利用高浓度SO2,同时实现活性炭的循环利用。
众所周知,吸附了有害物质的活性炭再生活化技术,主要包括加药解析和加热解析两种方式。其中,基于加热活性炭进行解析的方式,是利用热介质间接加热解析塔内的活性炭,活性炭在高温区(320-490℃)保持一定的时间,使得所吸附的有害物质被排出活性炭,即可恢复活性炭的吸附功能,实现活性炭的再生。请参见图1,该图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解析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多塔式再生塔100具有两个解析塔体100a,工作过程中,吸附饱合后的活性炭从吸附塔底部排出,输送至塔体顶部经由一旋转阀104进入活性炭容纳部103,并经由一字薄板101分别进入两个解析塔体100a,在两个解析塔体100a中,活性炭吸附的有害物质高温下发生分解。重获活性的活性炭自各个解析塔体100a底部排除,汇集于活性炭排出部105,经过圆辊排料108后,通过解析塔的底部旋转密封阀106排出。
本方案存在的问题是两个解析塔体的解析工作同时启动且同时停止,相互之间息息相关。各个塔体之间虽然具有不同的工作路径,但是出料端共用开/停控制结构。假若一个解析塔体出现故障,需要关闭其中一个解析塔的排料口,则直接影响到另一个解析塔体的正常使用。从而当解析塔体越多,解析塔故障率也就越高。
有鉴于此,亟待针对现有解析塔装置的控制技术进行优化设计,以在对故障塔体进行检修操作时,非故障塔体仍然可以执行解析塔的基本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如何提供一种包含两个以上塔体的解析塔,并保证各个塔体之间的排料口的控制结构相互独立。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解析塔分路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解析塔主体,在各个解析塔体的排料口分别连接有一圆辊排料机,各个圆辊排料机分别连接旋转密封阀。
优选地,所述各个圆辊排料机连接两个以上旋转密封阀,从而进一步提升密封的效果。
优选地,所述各个圆辊排料机均为电控机,所述各个圆辊排料机之间的控制信号互不干扰;
所述旋转密封阀均为电控阀,且不同塔体连接的旋转密封阀之间的控制信号互不干扰。
优选地,同一解析塔的所述圆辊排料机与所述旋转密封阀连接同一信号源。
优选地,所述圆辊排料机包括排料圆辊,所述排料圆辊的轴心线偏心设置于排料口的旁侧,且其辊面与排料口之间的设定满足活性炭排量要求的预定距离。
优选地,所述圆辊排料机包括圆辊轴端密封装置,圆辊轴端密封装置包括轴端机械密封结构或者轴端填料密封结构。
优选地,所述圆辊轴端密封装置还包括密封法兰和紧固在设备本体上的接口法兰;
所述密封法兰上设置有安装所述轴端密封装置所需的安装孔;
所述密封法兰在所述安装孔处紧固密封连接所述轴端密封装置;
所述接口法兰的内孔边缘距离所述圆辊的轴线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圆辊沿轴向分布的半径的最大值;
所述接口法兰和密封法兰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实现紧固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各个解析塔体的进料口分别连接有开关阀。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解析塔,包含所述的解析塔分路控制装置。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解析塔各个塔体分别连接一圆辊排料机,控制该塔体内物料排出流量,并且圆辊排料机连接旋转密封阀,防止该塔体内气体外泄。通过采用所述分路控制装置,使得解析塔的多个塔体之间出料控制结构相互独立,从而方便对各个塔体之间的工作进行独立控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解析塔分路控制装置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当系统额定负载大于具体工作应用所需负载的时候,可以选择性的关闭一个或者多个塔体,仅开启其中的部分塔体。此时,一方面可节省部分加热介质的使用,可灵活调整系统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活性炭的再生活化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350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