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鱼苗开口培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23210.2 | 申请日: | 2015-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827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发明(设计)人: | 陈校辉;边文冀;王明华;钟立强;秦钦;朱锡和;张明生;王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K6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瞿网兰 |
地址: | 21001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鱼苗 开口 培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类养殖技术,尤其是一种鱼苗开口养殖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鱼苗开口培育装置。
背景技术
鱼苗开口是鱼苗人工养殖的关键工艺,对于一些需要喂食活饵料的鱼苗通海的做法是将开口前的鱼苗放入人工池中直接投喂,在开口后再放入放养水面进行养殖,由于人工池的环境与放养水面环境有较大的差异,这就会造成鱼苗的死亡,影响成活率。而由于放养水面较大不适合于直接将未开口的鱼苗放入大面积水面进行开口,因此,设计一种适用于直接放置在放养水面使鱼苗能适应大面积放养环境,提高成活率的鱼苗开口培育装置就显得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目前缺少适合于大面积放养水面进行鱼苗开口装置而造成放养成活率低的问题,设计一种适合于直接在放养水面进行鱼苗开口的鱼苗开口培育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鱼苗开口培育装置,其特征是它由培育网箱1和饵料网箱2组成,培育网箱1和饵料网箱2除朝上的一面外,其余五个面均围装有筛绢网布,所述的培育网箱1由浮于水面的中浮框3、高出水面的上口框4及用于连接中浮框3和上口框4并使筛绢网布定位的外竖管5组成,筛绢网布围装在由上口框4及外竖管5组成的长方体的五个面上,中浮框3和上口框4之间加装有浮力板;所述的饵料网箱2由浮于水面的饵料上框6、与上框垂直相连的插入水中的内坚管7、大孔径筛绢网布和小孔径筛绢网布组成,所述的大网孔筛绢网布围装在离水面10厘米以上以利于活饵料自主从大网孔中游出供鱼苗食用,小网孔位于大网孔以下以便于收集残饵。
所述的筛绢网布的孔径为60-80目;所述的大网孔筛绢网布的孔径为2-3厘米,小网孔筛绢网布的孔径为60-80目。
中浮框3和上口框4之间的距离为20-30厘米。
所述的浮力板为泡沫板。
所述的泡沫板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
所述的饵料网箱2固定在培育网箱1内或浮动放置在培育网箱内。
所述的上口框4及中浮框3由Ф10cm以上的pvc管套制而成,中空密封。
所述的饵料上框6由Ф3~5cm的pvc管套制而成,中空密封,内坚管7高度为30~40cm。
所述的上口框4上安装有用于显示鱼苗和饵料信息的液晶显示屏或标牌。
所述的外竖管5的高度为100~150 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直接在放养水面进行鱼苗开口提供了理想的装置,由于鱼苗开口环境与实际成长环境十分接近,因此有利于大幅度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同时通过增加液晶显示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
一种鱼苗开口培育装置,它由培育网箱1和饵料网箱2组成,饵料网箱2既可固定在培育网箱1内,也可浮动放置在培育网箱内。培育网箱1和饵料网箱2除朝上的一面外,其余五个面均围装有筛绢网布,所述的培育网箱1由浮于水面的中浮框3、高出水面的上口框4及用于连接中浮框3和上口框4并使筛绢网布定位的外竖管5(高度为100~150 cm)组成,孔径为60-80目的筛绢网布围装在由上口框4及外竖管5组成的长方体的五个面上,中浮框3和上口框4之间加装有浮力板,浮力板可采用厚度不小于10厘米的泡沫板,中浮框3和上口框4之间的距离为20-30厘米;所述的饵料网箱2由浮于水面的饵料上框6、与上框垂直相连的插入水中的内坚管7(高度30~40cm)、大孔径筛绢网布(孔径为2-3厘米的聚乙烯网布)和小孔径筛绢网布(孔径为60-80目)组成,所述的大网孔筛绢网布围装在离水面10厘米以上以利于活饵料自主从大网孔中游出供鱼苗食用,小网孔位于大网孔以下以便于收集残饵。
具体实施时,所述的上口框4及中浮框3可采用Ф10cm以上的pvc管套制而成,中空密封,饵料上框6可由Ф3~5cm的pvc管套制而成,中空密封。
为了便于管窥和管理,同时为下一步信息化养殖奠定基础,具体实施时还可上口框4上安装有用于显示鱼苗和饵料信息的液晶显示屏或标牌。
具体使用时,苗投放在培育箱体内,饵料箱固定于培育箱的一角,生物饵料投喂在饵料箱内,残饵可定期收集防止污染箱体水质。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未经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232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