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022391.7 | 申请日: | 2015-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325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 发明(设计)人: | 陈安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杨文娟;黄健 |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后防 撞梁吸能盒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的广泛使用以及驾驶速度的提升,行车安全和行人保护倍受关注,车辆的前后防撞梁总成是保障碰撞安全的重要装置。
前后防撞梁总成的关键部件是吸能盒结构,吸能盒结构具有缓冲释放冲击力的作用,如图1所示,现有的前后防撞梁总成包括左右两个吸能盒结构10,每个吸能盒结构10的结构如图2所示,吸能盒结构10包括防撞梁内板22、吸能盒安装板23和防撞梁安装板24,吸能盒安装板23安装在防撞梁内板22和防撞梁安装板24之间;防撞梁内板22与防撞梁外板21连接以使吸能盒结构10固定到前后防撞梁总成上,吸能盒安装板23通过CO2保护焊26焊接在防撞梁安装板24上,防撞梁安装板24通过六角头螺栓和弹簧垫圈组合件25将前后防撞梁总成连接到车辆的前后围板上。
现有技术中,前后防撞梁总成的左右两个吸能盒结构成镜像对称,需要分别生产构成左右吸能盒结构的组件,降低了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以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垂直板和至少一个水平板;所述两个垂直板和所述一个水平板连接构成截面呈n型的单一辊压件;所述水平板包括总成装配基准孔;所述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固定在前后防撞梁总成的左右两端。
如上所述的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优选的是,还包括溃缩导向结构,所述溃缩导向结构为所述垂直板沿水平方向的折弯。
如上所述的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优选的是,所述单一辊压件沿垂直方向任意两个截面的形状相同。
如上所述的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优选的是,所述单一辊压件沿垂直方向的截面包括多个n型,相邻的n型底部相连;所述水平板为所述单一辊压件的顶部,所述单一辊压件的底部形成的弧面与所述前后防撞梁总成形成的弧面贴合。
如上所述的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优选的是,所述一个水平板包括两个总成装配基准孔,所述两个总成装配基准孔在所述水平板上对称。
如上所述的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优选的是,所述单一辊压件的底部以所述总成装配基准孔为参考点连接在所述前后防撞梁总成上。
如上所述的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优选的是,所述总成装配基准孔与车辆的前后围板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通过一次成型的单一辊压件作为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由防撞梁内板、吸能盒安装板和防撞梁安装板构成的吸能盒结构,同时单一辊压件可安装在前后防撞梁总成的左右两端,不需要分别生产构成左右吸能盒结构的组件,减少了生产零部件的个数,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前后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吸能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有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的前后防撞梁总成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后防撞梁总成的受力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的受力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后防撞梁总成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的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有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的前后防撞梁总成的结构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现有前后防撞梁总成的左右两个吸能盒结构成镜像对称,需要分别生产构成左右吸能盒结构的组件的问题,提供一种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如图3所示,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垂直板30和至少一个水平板31;所述两个垂直板30和所述一个水平板31连接构成截面呈n型的单一辊压件;所述水平板31包括总成装配基准孔32;所述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固定在前后防撞梁总成的左右两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223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吸能盒结构
- 下一篇:一种无线控制的汽车喇叭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