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负载感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21181.6 | 申请日: | 2015-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621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沈广鸿;仰宗奎;胡冰;沈朝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金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53 | 分类号: | A61B5/053;A61N1/3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34113 | 代理人: | 杨晋弘 |
地址: | 2334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载 感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负载传感器领域,具体是一种能够感知人体负载是否在线的负载感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药物皮试技术与离子导入技术的发展,在医学上经常用电离子导入方法将药物导入人体来方便皮试观察或者是提高治疗效果;离子导入常用做法是将金属电极绑附于人体,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频率和幅度的信号源加到电极上,而在实际操作中,经常遇到由于人体的移动,金属电极头脱离人体导致交流信号源加载不到人体上,从而影响了药物离子导入的效果。目前常用的负载传感器能够针对阻值在50kΩ以下,工作电流在50mA以上的负载是否在线进行检测,但是人体的接触电阻在施加安全电压下一般在几百KΩ的数量级,此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比较微弱,只有几uA~几十uA,所以目前的负载传感器根本无法对人体这样的负载是否在线进行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载感知装置,该负载感知装置能够对人体负载是否在线进行感知判断,提高药物离子导入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负载感知装置,包括对经过人体负载的离子导入信号源的信号进行采集的信号采集电路,信号采集电路的输出端依次连接信号放大电路与滤波电路;负载感知装置还包括电压比较器与隔离驱动电路;所述电压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滤波电路的输出端,电压比较器的第二输入端接入基准电压源,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隔离驱动电路的输入端,隔离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输出负载感知逻辑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经过人体负载的离子导入信号源的信号进行采集、放大与滤波处理,并通过电压比较器将滤波后的信号与基准电压源进行比较,最终将逻辑判断信号经隔离驱动电路输出,从而实现在药物离子导入时,人体负载是否在线进行感知判断,进而提高药物离子导入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负载感知装置,包括对经过人体负载RL的离子导入信号源1的信号进行采集的信号采集电路2,信号采集电路2的输出端依次连接信号放大电路3与滤波电路4;负载感知装置还包括电压比较器5与隔离驱动电路7;所述电压比较器5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滤波电路4的输出端,电压比较器5的第二输入端接入基准电压源6,电压比较器5的输出端连接隔离驱动电路7的输入端,隔离驱动电路7的输出端输出负载感知逻辑信号。
结合图2所示,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采样电阻R1作为信号采集电路2,采样电阻R1的一端串联人体负载RL后接至离子导入信号源1的正极,构成对药物离子导入信号的载入端Load,采样电阻R1的另一端作为公共端Com连接离子导入信号源1的负极,公共端Com接地;采样电阻R1的载入端Load连接电阻R2后接入第一运算放大器IC1的同向输入端,第一运算放大器IC1的输出端经串联的可调电阻RW与电阻RF接回至第一运算放大器IC1的反向输入端,第一运算放大器IC1的反向输入端还通过电阻R3接地,电阻R2、电阻R3、第一运算放大器IC1、可调电阻RW与电阻RF共同构成信号放大电路3;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IC1的输出端,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与电容C2,电容C2的一端接地,电阻R4、R5与电容C2共同构成滤波电路4;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IC2的同向输入端,第一运算放大器IC1与第二运算放大器IC2可使用外接电源VDD供电,电阻R6与稳压二极管DW串联后接入外接电源VDD的回路,稳压二极管DW为第二运算放大器IC2的反向输入端提供电压,从而使第二运算放大器IC2形成电压比较器5,电阻R6与稳压二极管DW构成基准电压源6;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IC2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三极管TG1的基极,三极管TG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TG1的集电极连接光电耦合器Q1的2端,光电耦合器Q1的1端经过电阻R8连接外接电源VDD,光电耦合器Q1的4端接地GND,光电耦合器Q1的3端通过电阻R9连接电源VCC,电阻R7、R8、R9、三极管TG1与光电耦合器Q1共同构成隔离驱动电路7,并且光电耦合器Q1的3端作为隔离驱动电路7的输出端Vou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金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金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211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