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给水管材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011569.8 | 申请日: | 2015-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126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 发明(设计)人: | 代营伟;李锦松;代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联塑实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L9/133 | 分类号: | F16L9/133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禹小明 |
| 地址: | 4667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给水 管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给水设施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给水管材。
背景技术
与传统铸铁、镀锌管道相比,塑料管道以其重量轻、耐腐蚀、水流阻力小、节约能源、安装迅捷、造价低等优点,受到大力推广应用,效益显著。在市政供水领域,塑料管道主要有聚氯乙烯管材和聚乙烯管材,与聚乙烯管材相比,聚氯乙烯管材具有价格低廉、机械强度大(聚氯乙烯管材拉伸强度可达到40MPa,聚乙烯管材拉伸强度20~24 MPa)、同等规格压力壁厚较聚乙烯管材薄(通水量大)、可直接填埋且不易划伤等优点,但是聚氯乙烯管材主要原料是聚氯乙烯,在使用的时候这类管材会析出氯离子,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聚氯乙烯管材的使用温度范围较窄,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容易因为管道中水体的膨胀而破裂。由于以上缺点的存在, 聚氯乙烯管材在给水领域,应用并不广泛。
而聚乙烯管材具有无毒,在使用过程中不滋生细菌等优点,并且其韧性好,使用温度范围较宽。但是聚乙烯管材价格较高、刚度差、表面易划伤、对施工填埋要求高(必须先铺细砂,防止管材划伤)。
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既不会对水质产生污染,又具有较高机械强度给水管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给水管材,该给水管材由外管层和内管层包覆而成,其中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内管层为聚乙烯层,聚乙烯层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外管层为聚氯乙烯层,聚氯乙烯层的机械强度大,因此该给水管材具有无毒、机械强度大的特点,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为实现以上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给水管材,包括内管层和外管层,所述外管层包覆在内管层的外周,所述外管层为聚氯乙烯层,内管层为聚乙烯层,内管层、外管层的厚度比为3:7。
上述方案中,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内管层为聚乙烯层,聚乙烯层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外管层为聚氯乙烯层,聚氯乙烯层的机械强度大,因此该给水管材具有无毒、机械强度大的特点,同时由于内管层是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内管层的损耗低,因此内管层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而外管层是与外物接触的,其损耗相对较大,因此外管层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大,使给水管在机械强度增大的同时,也更加的经用。内管层、外管层的厚度比为3:7时以上效果最佳。
优选地,所述外管层与内管层之间的接触面为相互配合的凹凸面。内管层、外管层受凹凸面的相互作用,避免内管层、外管层容易从管材端部滑出,保证管材结构的稳定。
优选地,所述外管层与内管层之间的接触面沿管材的轴向呈锯齿状。
优选地,所述外管层与内管层之间的接触面沿管材的轴向呈波浪状。
优选地,为了增强外管层与内管层结合的稳定性,所述外管层和内管层之间还设有黏合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给水管材由外管层和内管层包覆而成,其中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内管层为聚乙烯层,聚乙烯层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外管层为聚氯乙烯层,聚氯乙烯层的机械强度大,因此该给水管材具有无毒、机械强度大的特点,同时由于内管层是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内管层的损耗低,因此内管层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而外管层是与外物接触的,其损耗相对较大,因此外管层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大,使给水管在机械强度增大的同时,也更加的经用。内管层、外管层的厚度比为3:7时以上效果最佳。
附图说明
图1为给水管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与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给水管材,如图1所示,包括内管层1和外管层2,外管层2包覆在内管层1的外周,外管层2为聚氯乙烯层,内管层1为聚乙烯层,内管层、外管层的厚度比为3:7。
上述方案中,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内管层1为聚乙烯层,聚乙烯层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外管层2为聚氯乙烯层,聚氯乙烯层的机械强度大,因此该给水管材具有无毒、机械强度大的特点,同时由于内管层1是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内管层1的损耗低,因此可以将内管层1的厚度设置得较小,而外管层2是与外物接触的,其损耗相对较大,因此可将外管层2的厚度设置得较大,使给水管材在机械强度增大的同时,也更加的经用。内管层1、外管层2的厚度比为3:7时以上效果最佳。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述外管层2与内管层1之间的接触面为相互配合的凹凸面。内管层1、外管层2受凹凸面的相互作用,避免内管层1、外管层2容易从管材端部滑出,保证管材结构的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联塑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河南联塑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115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合金耐磨陶瓷钢管
- 下一篇:一种水稻田节水灌溉阀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