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阻水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10170.8 | 申请日: | 2015-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707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发明(设计)人: | 巫月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弘博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9/02 | 分类号: | H01B9/02;H01B7/282;H01B7/288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程笃庆;黄乐瑜 |
地址: | 23833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水型 交联 聚乙烯 绝缘 电力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阻水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背景技术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由于具有优良的电气性能和机械物理性能,且生产工艺简单、结构轻便、传输容量大、安装敷设及维护保养方便、不受落差限制等优点,已广泛受到用户欢迎,特别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的不断深入,电力需求急剧增加,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产品用量也逐年大幅度的增加。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在敷设安装和运行时造成潮气或水分进入电缆绝缘内,潮气或水分一旦进入电缆绝缘后,就有可能从绝缘外铜丝屏蔽的间隙或从导体的间隙纵向渗透,危及整个电缆系统。受潮后的电缆在高电场作用下会产生“水树枝”现象,从而使交联聚乙烯绝缘性能下降,最终导致电缆绝缘击穿。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阻水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解决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容易出现“水树枝”问题,提高交联聚乙烯绝缘性能提高,避免电缆绝缘击穿现象。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阻水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包括:导体,包覆在导体外部的导体屏蔽层,包覆在导体屏蔽层外部的绝缘挤包层,包覆在绝缘挤包层外部的铜丝屏蔽层,包覆在铜丝屏蔽层外部的铝塑复合带,以及包覆在铝塑复合带外部的外护层;其中,导体采用阻水导体;导体屏蔽层的环面上设有凹槽,凹槽设有若干个,沿着导体屏蔽层外周纵向分布,在每个凹槽内设有止水环且止水环的外表面与导体屏蔽层的外表面齐平;在绝缘挤包层与铜丝屏蔽层之间设有内遇水膨胀止水层,内遇水膨胀止水层与绝缘挤包层之间设有第一粘结层,内遇水膨胀止水层为弹性层,铜丝屏蔽层压入内遇水膨胀止水层内使内遇水膨胀止水层的外表面高出铜丝屏蔽层的外表面;铜丝屏蔽层与铝塑复合带之间设有外遇水膨胀止水层,外遇水膨胀止水层在与铝塑复合带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二粘结层,第二粘结层采用聚乙烯材料制作而成;外遇水膨胀止水层在与铜丝屏蔽层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三粘结层,外遇水膨胀止水层通过第三粘结层与内遇水膨胀止水层粘结为一体将铜丝屏蔽层固定在二者之间。
优选地,外遇水膨胀止水层采用高吸水性树脂材料制作而成。
优选地,导体由阻水带和交错穿插在阻水带间的多根导线紧压绞合而成且每根导线的外部均涂有粘结剂。
优选地,外护层采用聚乙烯剂包而成。
本实用新型中,导体采用阻水导体;导体屏蔽层的环面上设有凹槽,凹槽设有若干个,沿着导体屏蔽层外周纵向分布,在每个凹槽内设有止水环且止水环;止水环遇水膨胀后挤压导体屏蔽层和导体,阻断潮气或水分由导体的间隙处纵向渗透;在绝缘挤包层与铜丝屏蔽层之间设有内遇水膨胀止水层,内遇水膨胀止水层为弹性层,铜丝屏蔽层压入内遇水膨胀止水层内使内遇水膨胀止水层的外表面高出铜丝屏蔽层的外表面;铜丝屏蔽层与铝塑复合带之间设有外遇水膨胀止水层,外遇水膨胀止水层在与铜丝屏蔽层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三粘结层,外遇水膨胀止水层通过第三粘结层与内遇水膨胀止水层粘结为一体将铜丝屏蔽层固定在二者之间,使铜丝屏蔽与内遇水膨胀止水层和外遇水膨胀止水层之间无间隙配合,阻断水气或水分由铜丝屏蔽纵向渗入的路径;且外护层采用聚乙烯制作而成,在挤包外护层时,由于外护层融体的高温及压力的作用下铝塑复合带表面的聚乙烯薄膜与聚乙烯外护层的内表面粘结在一起,使水分渗入电缆的途径被完全的堵塞起到优良的阻水作用。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优良的阻水性能,有效避免了水气或水分从绝缘外铜丝屏蔽的间隙或从导体的间隙纵向渗透,解决了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容易出现“水树枝”问题,从而使交联聚乙烯绝缘性能提高,避免了电缆绝缘击穿现象,延长了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阻水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阻水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弘博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弘博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101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