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电池端子连接片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007105.X | 申请日: | 2015-0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88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 发明(设计)人: | 薛占钰;毕根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保定钰鑫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22 | 分类号: | H01M2/22;H01M2/2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71051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端子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监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监测蓄电池时将蓄电池正负极端子与测量电路板进行简便快捷连接的连接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蓄电池电压、内阻、温度等物理量的监测由以前粗略的体外监测发展到较为精确的体内监测。如发明专利申请201110290819.2公开了一种具有报警功能的蓄电池体,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蓄电池,在壳体内设置有蓄电池状态测控电路,发声电路、发光电路与测控电路相连以输出测控结果。一般而言,在对蓄电池上述物理量进行自监测时,需要从蓄电池正负极端子引电压线和电流线与测控电路板相连,然后根据四线法原理对电压、内阻进行测量。四线法的优点在于该方法能够准确测量正极端子上所引电压线和电流线交汇点与负极端子上所引电压线和电流线交汇点之间的电压和内阻。在实际生产中,一般是将电压线、电流线的一端采用铅锡焊的方式焊接在蓄电池正负极端子上,电压线、电流线的另一端与测控电路板相连接,但是铅锡焊接牢固程度差,容易开焊脱落,脱落后就使蓄电池中测量模块丧失了功能,而且铅锡焊接需要较为专业的工人,焊接设备较为复杂,耗时长,操作繁琐,极大降低了生产效率,焊接工艺也不利于用密封胶对蓄电池正负极端子进行密封。蓄电池正负极端子与电压线、电流线的连接方式问题已经成为自监测蓄电池生产工艺中限制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的瓶颈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蓄电池端子连接片,该装置能够将蓄电池正负极端子与测控电路板进行快捷有效连接,连接牢固,容易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蓄电池端子连接片,包括端子套环,其特征在于,在端子套环内侧分布有棘齿,端子套环外侧与连接引片的一端相连,连接引片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口。
优选的,在端子套环内侧呈环形均匀分布有三角形或梯形棘齿。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三角形棘齿为等腰三角形棘齿,且所述等腰三角形棘齿向端子套环上方扬起15~45度角。
或者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梯形棘齿为等腰梯形棘齿,且所述等腰梯形棘齿向端子套环上方扬起15~45度角。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引片由四个片段依次连接而成,其中第一片段与所述端子套环垂直向下连接,第二片段与第一片段水平连接,第三片段与第二片段垂直向下连接,第四片段与第三片段水平连接,所述连接口位于第四片段末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组合式蓄电池端子连接片,该装置能够进一步提供蓄电池端子与测控电路板的接线快捷度和连接可靠性,方案如下:
一种组合式蓄电池端子连接片,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两个上述的蓄电池端子连接片绝缘组合而成,上述两个蓄电池端子连接片的端子套环分别粘接在绝缘垫环的上下面,上述两个端子套环各自连接的连接引片相互错开。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将端子套环套在蓄电池正极或者负极端子上,端子套环内侧的棘齿即能卡在端子侧面,防止端子套环从端子上脱出,套卡之后牢固耐用,而且端子套环对端子的套卡工作通过使用筒形模具一压即可完成,方便快捷,通过连接引片的连接口能够用螺钉方便地与测控电路板上相应的电源入口相连,在正负极柱上分别套上两个蓄电池端子连接片且使两者不相接触,能够很顺利的实现测控电路板对蓄电池电压和电流的采集,实现四线法对电压、电阻进行测量。棘齿向上扬起一定的角度,有利于顺利将端子套环套在端子上。为了使用上的方便,组合式蓄电池端子连接片避免了对每个极柱两次操作,操作一次即可套上两个相互绝缘的蓄电池端子连接片,使用更加安全快捷。本实用新型实现蓄电池正负极端子与测控电路板轻松快捷的连接,整个操作效率高效,所涉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蓄电池端子连接片结构示意图;
图2为组合式蓄电池端子连接片结构及使用情况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保定钰鑫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保定钰鑫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071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