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蓄电池箱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005518.4 | 申请日: | 2015-0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87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 发明(设计)人: | 杨明;黄志华;马德金;贾继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 |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 |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轨道 车辆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车辆底架设备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蓄电池箱。
背景技术
当前A、B型地铁车辆的蓄电池箱中,蓄电池斗2的限位结构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如图1、2所示,前部分为安装在蓄电池斗2正面的部分,包括减震缓冲件安装梁和限位止挡11;后部分为安装在蓄电池斗2背面的部分,包括通过螺栓与蓄电池箱骨架固定在一起的限位槽10和焊接在蓄电池斗后面的减震缓冲件安装梁12,该减震缓冲件安装梁12与限位槽10配合以达到限制上下移动的作用。另外蓄电池斗底部叉车槽13的下边缘用以限制左右移动。
当前的这种蓄电池斗的限位机构,除前部分的限位止挡外,都没有达到设计预期的效果,对蓄电池斗的限位效果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在:
1.减震缓冲件安装梁12与限位槽10上下方向之间存在较大间隙,前后方向上也存在很大间隙,静止时减震缓冲件安装梁12与限位槽10之间并不接触,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由于结构的振动,蓄电池斗会在限位槽空间内振动,振幅大,从而导致蓄电池斗前部限位止挡11的螺栓不断承受交变剪力,导致螺栓断裂,限位结构失效。
2.限位槽10并没有固定在蓄电池箱最里侧,而是与蓄电池箱的最里侧的后侧板之间存在空隙,大大的浪费了蓄电池箱的空间。
3.用蓄电池斗底部叉车槽13的下边缘来对蓄电池斗进行左右限位,仍然存在间隙大而使得限位效果不好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蓄电池箱,以解决传动蓄电池箱的蓄电池斗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振幅较大的问题,并且还能够节约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蓄电池箱,包括箱体,以及安装在箱体内可移动的蓄电池斗,所述箱体后端骨架上固定有限制蓄电池斗上下移动的限位梁,蓄电池斗后壁外表面设有与限位梁配合的减震缓冲件安装梁,限位梁与减震缓冲件安装梁之间无间隙贴合;所述限位梁上还设有阻止减震缓冲件安装梁左右移动的挡片;
蓄电池斗底部前端固定有至少一个上止挡,箱体上固定有与上止挡配合的下止挡,上下止挡之间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限位梁和减震缓冲件安装梁均为C形结构。
所述减震缓冲件安装梁背后设有减震缓冲件,限位梁与减震缓冲件安装梁配合安装后,减震缓冲件位于限位梁与减震缓冲件安装梁之间,并与限位梁无间隙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通过C形限位梁和C形减震缓冲件安装梁无间隙配合,将蓄电池斗的位置限制在了更小的活动空间里,减少了振动的幅度,从而减小了由振动带来的危害。
用直接与蓄电池箱骨架固定在一起的限位梁代替与后侧板安装存在一定间隙的限位槽,不但简化了结构,使结构更加牢靠,而且节省了蓄电池箱内部的空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蓄电池箱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蓄电池箱结构侧视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蓄电池箱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C形限位梁结构示意图。
图5为蓄电池斗的后视图。
图6为蓄电池斗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蓄电池箱侧视局部放大图。
图8为上止挡结构图。
图9为下止挡结构图。
1-箱体,2-蓄电池斗,3-骨架,4-C形限位梁,5-C形减震缓冲件安装梁,6-上止挡,7-下止挡,8-减震缓冲件,9-挡片,10-限位槽,11-限位止挡,12-减震缓冲件安装梁,13-叉车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9所示,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蓄电池箱,包括箱体1,以及安装在箱体1内可移动的蓄电池斗2,所述箱体1后端骨架3上固定有限制蓄电池斗2上下移动的C形限位梁4,蓄电池斗2后壁外表面设有与C形限位梁4配合的C形减震缓冲件安装梁5,减震缓冲件安装梁5背后设有减震缓冲件8,C形限位梁4与减震缓冲件安装梁5配合安装后,减震缓冲件8位于C形限位梁4与减震缓冲件安装梁5之间,并与C形限位梁4无间隙贴合;所述C形限位梁4上还设有阻止减震缓冲件安装梁5左右移动的挡片9;
蓄电池斗2底部前端焊接有2个上止挡6,箱体1上焊接有与上止挡6配合的2个下止挡7,上下止挡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055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