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桩基础加筋土组合支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03043.5 | 申请日: | 2015-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704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03 |
发明(设计)人: | 邬瑞光;赵广彬;陈永顺;王凤莲;张强;宋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29/02 | 分类号: | E02D29/02;E02D5/74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9 | 代理人: | 吴立 |
地址: | 030006***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桩基础 加筋土 组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桩基础加筋土组合支挡结构,属于公路工程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冲沟、地下水作用、河流冲刷和软土地基,地基存在软弱下卧层等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支挡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常因地基承载力不足导致基础发生不均匀下沉、开裂甚至结构失稳破坏近年来时有发生,这种破坏直接危害公路运营和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力学分析表明,仅依靠采用单一的高大支挡结构型式已经不能满足边坡稳定性和结构耐久性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路基支挡结构基础易发生不均匀下沉、开裂甚至结构失稳破坏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稳定性好、结构稳定耐用的桩基础加筋土组合支挡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桩基础加筋土组合支挡结构,包括现场灌注在路基一侧土体内的基桩,所述基桩顶端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托梁,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的顶部固定有混凝土条形基础,所述混凝土条形基础上竖直设置有混凝土墙面板,所述混凝土墙面板靠近路基的一侧均匀固定有多根拉筋,所述拉筋预埋在路基内,所述拉筋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的外侧还设置有预应力锚索,所述预应力锚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综合考虑如冲沟、地下水作用、河流冲刷和软土地基存在软弱下卧层的特殊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通过设置桩基础,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坡体稳定,即使其中存在滑动层,也可以达到加固的目的。同时不需要大范围开挖基坑,不需要作地基处理。从承载能力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析,能够有效预防雨雪和水灾等自然灾害作用,满足支挡结构在持久状况、短暂状况、偶然状况下的功能要求,达到防灾减灾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基桩,2为钢筋混凝土托梁,3为混凝土条形基础,4为混凝土墙面板,5为拉筋,6为预应力锚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桩基础加筋土组合支挡结构,包括现场灌注在路基一侧土体内的基桩1,基桩1上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托梁2,钢筋混凝土托梁2的顶部固定有混凝土条形基础3,混凝土条形基础3上竖直设置有混凝土墙面板4,混凝土墙面板4靠近路基的一侧均匀固定有多根拉筋5,拉筋5预埋在路基内,拉筋5平行设置,钢筋混凝土托梁2的外侧还设置有伸向路基侧土体内的预应力锚索6,所述预应力锚索6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5°。
本实用新型整体共长30m,共设三段C30钢筋混凝土托梁,每段钢筋混凝土托梁长10m,高1.50m,宽3.00m。钢筋混凝土托梁底面高于原地面1.0m。每个钢筋混凝土托梁下设置4根直径1.5m的C25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基桩,基桩长20m,基桩中心间距2.5m。基桩配筋按摩擦桩设计,抗滑桩验算,纵向受力钢筋采用22φC25HRB335级,基桩的受拉侧钢筋间距较受压侧间距小。根据受力计算,钢筋混凝土托梁外侧面向下设置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锚索埋设在路基内,且与水平方向呈15°,采用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经张拉后限制托梁顶作为自由端的侧向移位。钢筋混凝土托梁上设置1.0m宽、0.5m高的C30混凝土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托梁与路基通过预埋钢筋连接,基础顶安装混凝土墙面板,混凝土墙面板与拉筋连接后,经分层填土压实,形成加筋体。加筋体高度8m,混凝土墙面板1.0×0.5m,拉筋设计长度6m、8m。
通过采用基桩设计,原有地基强度的不足可由基桩的埋置深度补偿,有效控制了托梁部位在土压力作用下的侧向水平位移,为其上加筋体提供足够的安全度,基桩桩身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基桩的断面和配筋能满足桩内应力和桩身变形的要求。同时利用基桩与持力层的侧摩阻力和桩尖土提供的桩底承载力,满足组合结构地基应力要求;减少基础持力层及一定深度内下卧层土体压缩变形和工后沉降变形,结构整体趋于稳定。并且钢筋混凝土托梁分段设计沉降缝,变形均匀、协调;可以充分满足设计高度要求,提供可靠、耐久、长寿命的组合支挡结构。此外,将基底置于稳定的地层中,可节约上部支挡结构的工程数量,减少对原有坡体的开挖,更加节能、环保;加筋体基底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与托梁截面中心线桩中心线重合,受力更加均匀。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的各种变化,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未经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030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检查井底座井筒连接结构
- 下一篇:超前辐射状降水通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