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壳体发电机消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01823.6 | 申请日: | 2015-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193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叶胜君;滕强;戴晓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道同动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10 | 分类号: | F01N1/10;F01N13/14 |
代理公司: | 云南派特律师事务所 53110 | 代理人: | 龚笋根 |
地址: | 401520***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壳体 发电机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消声器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双壳体发电机消声器。
背景技术
发电机组作为医院、大型商场备用电源,以及为野外作业、生产生活提供电源得到广泛使用。其消声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发电机的使用寿命,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目前,市场上的发电机组消声器由于采用直通管的结构,其隔热效果不佳,使发电机组因温度过高而减少电机的使用寿命,使电机转换效率变低使功率输出不足;以及因噪声大,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噪音污染,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壳体发电机消声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双壳体发电机消声器包括Ⅰ号腔体、Ⅱ号腔体、Ⅲ号腔体、进气管、排气管、连接管A,所述的Ⅰ号腔体为内壳体与隔板A所形成的区域,Ⅲ号腔体为内壳体与隔板A和隔板B所形成的区域,Ⅱ号腔体为内壳体与隔板B所形成的区域,进气管与Ⅰ号腔体连接,连接管A与Ⅰ号腔体和Ⅱ号腔体连接,排气管与Ⅲ号腔体连接;该双壳体发电机消声器还包括Ⅳ号腔体,所述的Ⅳ号腔体为内壳体与外壳体所形成的区域,所述的Ⅲ号腔体通过连接管C与Ⅳ号腔体连接,Ⅱ号腔体通过连接管道B与Ⅳ号腔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壳体的内壁还设置有消音隔热层,在消音隔热层面向内壳体侧设置有固定板。
进一步的,所述的消音隔热层为玻璃纤维针刺毡、玻璃棉板、岩棉板其中之一。
进一步的,连接管A(2)还可以是Ⅰ号腔体和Ⅲ号腔体连接,排气管(3)与Ⅱ号腔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双壳体的结构,构建了四个腔体,发电机排出的气体在消声器内形成涡流循环,同时由于还设置了消音隔热层,本双壳体发电机消声器与现有的消声器的技术方案相比较,既有效降低了发电机的噪声,消除了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消音效果更好,又实现了对消声器的隔热作用,有效消除消声器对发电机组温升的影响,提高了发电机组的使用寿命,以及发电机组的油电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壳体发电机消声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 进气管、2 连接管A、3 排气管、4 连接管B、5 连接管C、6 内壳体、7 外壳体、8 消音隔热层、9 固定板、10 隔板A、11 隔板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1,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
本实用新型包括Ⅰ号腔体、Ⅱ号腔体、Ⅲ号腔体、进气管1、排气管3、连接管A2,所述的Ⅰ号腔体为内壳体6与隔板A10所形成的区域,Ⅲ号腔体为内壳体6与隔板A10和隔板B11所形成的区域,Ⅱ号腔体为内壳体6与隔板B11所形成的区域;进气管1与Ⅰ号腔体连接,连接管A2与Ⅰ号腔体和Ⅱ号腔体连接,排气管3与Ⅲ号腔体连接;并列的,连接管A(2)还可以是Ⅰ号腔体和Ⅲ号腔体连接,排气管(3)与Ⅱ号腔体连接;Ⅳ号腔体为内壳体6与外壳体7所形成的区域,所述的Ⅲ号腔体通过连接管C5与Ⅳ号腔体连接,Ⅱ号腔体通过连接管B4与Ⅳ号腔体连接。采用该四个腔体的结构,使得发电机尾气在消声器内形成涡流循环,有效减缓该发电机尾气在消声器内通过的速度,增强了抗性消声的作用。同时由于是双层壳体,更进一步地降低了发电机尾气的热辐射。
同时在外壳体7的内壁还设置有消音隔热层8,在消音隔热层8面向内壳体6侧设置有固定板9;该消音隔热层的设置既起到了降低消声器的热辐射作用,又增加了阻性消音的功能,有效降低噪声。
消音隔热层8可以选择玻璃纤维针刺毡或玻璃棉板或岩棉板。
综上,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消声器相比较,既有效降低了消声器的热辐射,有效消除消声器对发电机组温升的影响,提高了发电机组的使用寿命,以及发电机组的油电转换效率;又由于采用阻抗复合消声,更有效地降低、消除发电机噪声强度,消声效果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道同动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道同动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018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排气后处理系统
- 下一篇:内燃机车油气分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