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港口输油臂上的残留油品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01345.9 | 申请日: | 2015-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087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于玲;李恒喜;杨影;杨洋;李世楷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7D9/00 | 分类号: | B67D9/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技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05 | 代理人: | 张志刚 |
地址: | 11014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港口 输油 残留 油品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港口输油臂残留油品回收装置,具体为回收港口输油臂外臂内残留油品的的装置。
背景技术
港口输油臂是一种连接油船与岸上油管,完成油品输送的专用设备。为保证安全性要求,在输油作业完成后必须清空输油臂管道中残留的大量油品,内臂中的油品可通过自流方式回收到岸上的管道或低位油罐中;外臂中的油品因一直没有相应的回收装置而不得不无偿排入到装油船舶中,造成口岸石油公司的大量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港口输油臂上的残留油品回收装置,该装置设置的双活塞液压缸的活塞杆向下运动,并自动往复运动,实现残留油品的自动回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港口输油臂上的残留油品回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吸液阀、排液阀、吸液油口单向阀、顶杆式单向阀、双活塞液压缸和二位三通液控换向阀组成,吸液阀、排液阀、吸液油口单向阀、顶杆式单向阀和二位三通液控换向阀安装在双活塞液压缸上开设的腔孔中,并通过螺纹进行紧固。
所述的一种用于港口输油臂上的残留油品回收装置,所述残留油品回收装置安装于输油臂设备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无需电控换向,通过残留油品回收装置自身实现自动往复运动,达到残留油品吸入和排除的目的,有效解决了输油臂残留油品无法回收的问题。
2、本发明有效降低了口岸石油公司的经济损失。
3、本发明有效提高了港口输油臂输油作业的自动化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港口输油臂残留油品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港口输油臂残留油品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港口输油臂残留油品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港口输油臂残留油品回收装置的安装设备及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吸液阀1、排液阀2、吸液油口单向阀3、顶杆式单向阀5、双活塞液压缸4和二位三通液控换向阀6组成,吸液阀1、排液阀2、吸液油口单向阀3、顶杆式单向阀5和二位三通液控换向阀6安装在双活塞液压缸4上开设的腔孔中,并通过螺纹进行紧固。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液压原理和工作过程如下:
图中,P线表示该装置的进液油口;O线表示该装置的回液油口,X1线表示残留油品的吸液油口、X2线表示残留油品的排液油口。压力油从P口直接进入二位三通液控换向阀的进油腔,同时一路压力油进入顶杆式单向阀的后腔,另一路进入双活塞液压缸动力端5-2的有杆腔,驱动双活塞液压缸的活塞杆5-3向下运动,双活塞液压缸动力端5-2无杆腔的回油经过二位三通液控换向阀和O线,直接回油箱,此时输油臂内的残留油品经吸液油口单向阀3从X1线吸入到双活塞液压缸吸排液端5-1无杆腔内,存储在双活塞液压缸吸排液端5-1有杆腔内的残留油品经X2线排出。当活塞杆5-3向下运动并顶开顶杆单向阀的阀芯时,进入顶杆式单向阀后腔的压力油通过顶杆单向阀进入到顶杆式单向阀的后腔,并进入到二位三通液控换向阀的控制油腔,克服二位三通液控换向阀的弹簧力,使二位三通液控换向阀换向,进入二位三通液控换向阀进油腔的压力油经二位三通液控换向阀进入双活塞液压缸动力端5-2无杆腔,驱动双活塞液压缸的活塞杆5-3向上运动,双活塞液压缸动力端5-2有杆腔的回油经过二位三通液控换向阀进入双活塞液压缸动力端5-2无杆腔,实现差动油路,此时吸入到双活塞液压缸吸排液端5-1无杆腔内的残留油品经排液阀从无杆腔排到有杆腔内。当活塞杆5-3向上运动并顶开顶杆单向阀的阀芯时,进入二位三通液控换向阀控制油腔的压力油经顶杆式单向阀和O线相连回到油箱,二位三通液控换向阀复位,双活塞液压缸动力端5-2无杆腔的压力油重新与O线相连,残留油品回收装置完成一次吸排液过程。同时压力油再次进入双活塞液压缸动力端5-2有杆腔,驱动双活塞液压缸的活塞杆5-3向下运动,如此自动往复运动,实现残留油品的自动回收。
图4为港口输油臂残留油品回收装置的安装设备及位置:1、残留油品回收装置 2、港口输油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化工大学,未经沈阳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013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氯酸盐生产中含氢尾气脱氧纯化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生产辣椒酱用灌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