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抑制涡流卷渣的转炉出钢口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000413.X | 申请日: | 2015-0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346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 发明(设计)人: | 蔡全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C5/46 | 分类号: | C21C5/4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瑾 |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抑制 涡流 转炉 出钢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转炉炼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抑制涡流卷渣的转炉出钢口。
背景技术
目前,转炉炼钢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炼钢方法,其钢产量占世界钢总产量的65%以上。随着市场对高品质钢如汽车板、高级船板、电工钢、不锈钢等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对转炉炼钢的钢水洁净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转炉炼钢末期,将钢水从转炉倾倒入钢包的过程中,钢渣也会伴随着钢液一起流入钢包内(即转炉出钢下渣),影响钢水的洁净度。
转炉出钢下渣主要是由于涡流引起的旋涡,约占总下渣量的60%,在转炉出钢过程中,钢渣漂浮在钢水液面上,随着钢水液面的下降,在液面逐渐形成旋涡,并逐渐发展至贯穿整个出钢口,造成涡流卷渣现象。该旋涡为圆形,钢水沿着出钢口壁面旋转向下流动,出钢口的圆形截面对钢水的旋转运动是有利的。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抑制涡流卷渣的转炉出钢口,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转炉出钢口,可抑制涡流卷渣,减少转炉出钢下渣量,提高钢水的洁净度。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抑制涡流卷渣的转炉出钢口,穿设于转炉炉壳上,所述出钢口沿径向由内至外依次设有工作层、填料层和永久层,所述工作层包括钢水入口、钢水出口以及位于钢水入口和钢水出口之间的内腔;所述内腔为锥柱体且截面为正多边形,所述钢水入口面积大于钢水出口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内腔的截面为正六边形。
进一步地,所述内腔的锥度为3°~7°。
进一步地,所述转炉炉壳包括圆柱段和设于圆柱段顶端的上部锥段,所述转炉出钢口设于所述圆柱段与所述上部锥段连接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出钢口工作层内腔截面设置为正多边形结构,其形状与旋涡形状不同,由于其拐角的存在,可较大程度地抑制钢水的旋转,从而抑制旋涡的发展;由于整个内腔截面均为正多边形,从而可有效抑制旋涡发展至贯穿整个出钢口,且出钢口工作层更易于加工。通过将内腔设置为锥柱体结构,且钢水入口面积大于钢水出口面积,利于钢水流出。将内腔截面设置为正六边形,抑制旋涡的效果更佳。通过将内腔的锥度设置为3°~7°,既保证了具有足够的钢水出口面积,利于钢水流出的同时,钢水流通通道也具有较好的平滑度,从而可有效减少钢水对工作层的冲刷和侵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炉炉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炉出钢口的轴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炉出钢口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炉出钢口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抑制涡流卷渣的转炉出钢口,穿设于转炉炉壳5上,所述出钢口沿径向由内至外依次设有工作层1、填料层2和永久层3,所述工作层1包括钢水入口7、钢水出口8以及位于钢水入口7和钢水出口8之间的内腔4;所述内腔4为锥柱体且截面为正多边形,所述钢水入口7面积大于钢水出口8面积。其中,所述转炉炉壳5包括圆柱段和设于圆柱段顶端的上部锥段,炉壳5内部设有炉衬6;所述转炉出钢口设于所述圆柱段与所述上部锥段连接处,出钢口永久层3固定在炉壳5及炉衬6上。钢水入口7位于炉壳5内,钢水出口8位于炉壳5外,内腔4形成钢水的流出通道。永久层3套设在工作层1上,设于永久层3与工作层1之间的填料层2用于固定工作层1。优选地,所述内腔4的截面为正六边形,抑制旋涡的效果更佳。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内腔4的锥度为3°~7°,既保证了具有足够的钢水出口8面积,利于钢水流出的同时,钢水流通通道也具有较好的平滑度,从而可有效减少钢水对工作层的冲刷和侵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004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