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蝉花的人工培养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1034934.8 | 申请日: | 2015-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22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 发明(设计)人: | 孙长胜;路文遥;王玉芹;纪伟;张忠亮;施伟勤;顾玲玲;谭悠久;彭国杰;闫文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6 | 代理人: | 宋艳;刘云贵 |
| 地址: | 314200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蝉花的人工培养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蝉花菌种进行扩大培养;步骤2,将步骤1扩大培养得到的菌种进行固体培养;步骤3,对孢梗束进行采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培养的培养基厚度大于或等于3cm。本发明方法可使孢梗束产量提高25.7‑33.1%,更重要的是能耗和人力成本几乎没有增加,且经检测产品的内在质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蝉花的人工培养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通过控制固体培养基厚度提高蝉花孢梗束产量的人工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中药蝉花为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 Miquel(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Miquel)Samson)寄生在蝉若虫上并利用寄主的营养形成的内菌核及孢梗束,是我国传统著名的中药材之一,其药用历史比冬虫夏草早800年。蝉花属药食兼用真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特定的功效。蝉花可产生多种在医疗和保健上有重要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包括核苷类、环肽类、多糖类、醇类、甾醇类及有机酸等,在调节免疫、改善肾功能、调节脂类代谢、抗肿瘤、抗疲劳、镇痛、催眠、降压降血糖等方面作用明显。
天然蝉花资源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加上野生蝉花因为产地不同、采收时间不一、易被杂菌污染霉变及含重金属等问题,其品质受到质疑。因此,人工培育蝉花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已经实现了蝉花的工厂化栽培。
人工培育蝉花,主要是通过固体发酵的原理,利用谷物作为培养基。将蝉棒束孢通过斜面种子接种到摇瓶、发酵罐扩大培养,经固体发酵形成若花状分叉多枝的孢梗束,经采收干燥即可作食药用原料。固体培养蝉花,随着固体培养基厚度的增加,孢梗束得率会缓慢降低,因此为了充分利用原料以及获得较高的产品得率,现有技术中固体培养基的厚度均较薄,一般控制在2cm左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蝉花的人工培养方法,该方法通过控制固体培养基厚度可显著提高孢梗束产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蝉花的人工培养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蝉花菌种进行扩大培养;
步骤2,将步骤1扩大培养得到的菌种进行固体培养;
步骤3,对孢梗束进行采收;
其中,所述固体培养的培养基厚度大于或等于3cm。
进一步,所述固体培养的培养基厚度为3~8cm;更进一步,所述固体培养的培养基厚度为3~6cm;更进一步,所述固体培养的培养基厚度为4~5cm。
进一步,步骤1所述扩大培养包括斜面培养和液体培养;更进一步,所述液体培养包括摇瓶培养、种子罐培养和发酵罐培养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步骤1扩大培养的培养温度为20~25℃。
进一步,步骤2固体培养的接种量为5%~15%;更进一步,接种量为7%~12%。
进一步,步骤2固体培养过程分为光培养和暗培养,暗培养阶段培养温度20-24℃,相对湿度为70-85%;光培养阶段培养温度为20-22℃,相对湿度为70-85%。更进一步,步骤2光培养阶段光照强度为50-200Lx。
进一步,步骤3对孢梗束进行采收后还包括步骤4对孢梗束进行干燥;更进一步,所述干燥方法为先将孢梗束湿度降至30~45%,再进行干燥;更进一步,干燥温度低于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349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成型汽车阻尼垫抓取装置
- 下一篇: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蚀刻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