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吡啶降解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1034489.5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29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5 |
发明(设计)人: | 王万超;李玉庆;张建;薛二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凯英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01;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睿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96 | 代理人: | 谢建云 |
地址: | 30038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吡啶 降解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吡啶降解菌及其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株吡啶降解菌TJKYBD‑01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175。该菌为革兰氏阳性菌,菌落为粉红色,边缘整齐,呈圆形,光滑湿润,中心凸起,可以利用吡啶作为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进行生长繁殖,在48h内将≤1000mg/L的吡啶降解完全,并且能耐受浓度高达1500mg/L的吡啶,对较高浓度吡啶工业废水具有优良的降解效果,该菌可应用于焦化废水、或煤化工废水、或石油化工废水的生物强化处理,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及生物降解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株吡啶降解菌及其应用,尤其是在焦化、煤化工、石油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吡啶及其衍生物是典型的多环芳香含氮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骨焦油、煤焦油、煤气、页岩油、石油中。吡啶有强烈刺激性,能麻醉中枢神经系统。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吸入后,轻者有欣快或窒息感,继之出现抑郁、肌无力、呕吐,重者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强直性痉挛、血压下降。吡啶难于生物降解,易通过焦化、煤化工、石油化工废水的外排污染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具有巨大的潜在危害。
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生物处理法比物化法具有诸多优势,如处理成本较低,条件温和,不产生二次污染等。然而,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在一些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中很难达到环保要求,常规的活性污泥对废水中的难降解物质如吡啶、喹啉、萘等无计可施。近年来,生物强化技术通过在活性污泥中加入特定功能微生物,提高原有活性污泥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大大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因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筛选出对吡啶具有高效降解性能的菌株,如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产硫酸杆菌(Thiobacillus)、副球菌属(Paracoccus sp.)等,这些研究大多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部分学者研究表明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可以降解苯甲酸钠、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和多氯联苯等多种芳香化合物,但未见其降解吡啶的报道。焦化废水、煤化工废水和石油化工废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吡啶,而吡啶属于难生化降解有机物,因此仅靠生物处理环节中的普通活性污泥很难实现对吡啶的有效降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弥补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株吡啶降解菌,实现其对焦化废水、煤化工废水和石油化工废水的生物强化处理。
本发明所提供的吡啶降解菌TJKYBD-01源于焦化废水处理站周边的土壤。以吡啶作为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进行生长繁殖,在吡啶无机盐培养基中对土壤中的菌群进行驯化培养,并通过平板划线分离纯化得到。
本发明所提供的吡啶降解菌为革兰氏阳性菌,菌落为粉红色,边缘整齐,呈圆形,光滑湿润,中心凸起。经16S rRNA鉴定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命名TJKYBD-01。该菌株于2014年12月15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175,分类名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
本发明所提供的吡啶降解菌TJKYBD-01的培养条件为,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中,温度为25-35℃,初始pH为7-9,接种量为2%-5%,摇床转速为100-150 rp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凯英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凯英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344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压千斤顶
- 下一篇:越南槐内生细菌B29在防治三七黑斑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