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盗留证指纹锁有效
申请号: | 201511033315.7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45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8 |
发明(设计)人: | 陈慧明;金玉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汇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49/00 | 分类号: | E05B49/00;E05B9/00;E05B17/22;E05B39/04;E05B45/06;G07C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1001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盗 指纹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指纹锁,尤其是一种防盗留证指纹锁。
背景技术
锁具是指起封闭作用的器具,它包括锁、钥匙及其附件,但是现在,锁具除用钥匙开启外,还可以用光、电、磁、声及指纹等指令开启。其中指纹锁的原理是根据人体指纹的特性作为识别信息进行开锁。指纹是指手指末端正面皮肤上凸凹不平的纹路,尽管指纹只是人体皮肤的一小部分,但是,它蕴涵大量的信息,这些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点上是各不相同的,在信息处理中将它们称作“特征”,医学上已经证明这些特征对于每个手指都是不同的,而且这些特征具有唯一性和永久性,因此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人同他的指纹对应起来,通过比较他的指纹特征和预先保存的指纹特征,就可以验证他的真实身份。因此,指纹的上述特性成为识别身份的最重要信息而被应用于锁具生产技术领域。
指纹锁通常包括前面板、后面板、壳体、指纹识别模块以及控制器等结构,使用指纹锁时,首先进行指纹扫描,指纹识别模块会将扫描得到的指纹与预先设定的指纹进行比对,以判断两者是否吻合。如果不吻合,则指纹识别模块会提示错误,控制器不会做出反应;如果吻合,则指纹识别模块就会向控制器发送信号,控制器接收到此信号后便启动开锁装置进行开锁。
目前的指纹锁为了保险起见,预防电子系统失灵,通常将机械锁作为指纹锁的应急锁,但是由于机械锁的存在,当小偷无法通过指纹进行开锁时,可以从机械锁进行开锁,因此设置的应急机械锁又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公告号为CN201666046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监控防盗留证指纹锁,壳体上设有一机械钥匙封盖,机械钥匙封盖通过一报警螺丝封住壳体的机械钥匙口,报警螺丝与报警通信装置连接。当非法人员准备通过机械钥匙扣开锁时就会触碰到报警螺丝,使报警螺丝触发报警通信装置2~5秒内向外发出报警信息,提醒主人或及时报警,使人们的财产免受损失。该指纹锁可以起到一定的防盗作用,但是当报警螺丝被损坏或是被拆卸弄丢之后,该指纹锁就会失去相应的报警功能,不能及时触发报警信号,因此该指纹锁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防盗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于通过高科技手段破坏指纹锁进行入室盗窃的行为,能有效保留证据的防盗留证指纹锁。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盗留证指纹锁,包括带有指纹识别器的前面板、及与前面板相配合的后面板,前面板和后面板之间设有安装空间,该安装空间内安装有控制单元、继电器和电控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的底部还开设有一暗孔,所述防盗留证指纹锁还包括有:
带有内锁芯的机械锁,安装于安装空间内,该机械锁的锁孔位置与暗孔相配合、且朝向暗孔外侧设置,所述内锁芯的轴向端部设有斜面;
沿内锁芯轴向滑动安装于安装空间内、且与斜面抵靠配合的触动件;
固定安装于安装空间内的第一微动开关,该第一微动开关的触发端与触动件位置相对应、且受控于触动件;
与第一微动开关电连接的第一触发模块,该第一触发模块用于产生相应的第一触发信号;
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触发信号的单片机,根据第一触发信号产生相应的拍照信号,单片机与控制单元间通过数据线进行电连接;
安装于前面板背面的微型相机,用于接收所述拍照信号、且受控于单片机,该微型相机的镜头透过前面板、且朝向前面板外侧;
储存模块,用于储存所述微型相机的图像数据、且与微型相机通过数据线连接;
铰接于前面板底部、且与暗孔位置相对应的封盖,该封盖的铰接轴上固定有联动件,该联动件延伸至安装空间内、且与铰接轴联动配合;
安装空间内还安装有第二微动开关,该第二微动开关的触发端与联动件位置相对应、且受控于联动件;
与第二微动开关电连接的第二触发模块,该第二触发模块用于产生相应的第二触发信号;
与第二微动开关电连接的第二延时模块,该第二延时模块用于产生相应的第二延时信号;
所述单片机与第二延时模块电连接,且根据第二延时信号产生相应的第一报警信号;
所述单片机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触发信号、且根据第二触发信号产生相应的第二报警信号;
高音喇叭,与单片机电连接、且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报警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汇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汇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333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