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充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27105.7 | 申请日: | 2015-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71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张震界;李瑞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天瑞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35 | 分类号: | H02J7/35;H02J50/80;H02J50/90;H02S20/32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杨慧玲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充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无人机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无人机最初产生于军用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成熟,硬件成本的降低,特别是近年来飞控系统的开源化,军用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专利逐渐应用到民用领域。全世界的商业机构加入了研制无人机系统的浪潮中,无人机消费市场火爆,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无人机可以解决特殊工作环境人员无法作业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经济成本。
例如:电力巡线,海岸巡逻,戈壁沙漠,警用反恐,城市管理,农业生产,地质研究,抢险救灾等方面都可以应用到无人机。
民用无人机现阶段应用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方面,由于蓄电池的储能有限,无人机自身负载较重,导致了旋翼无人机的巡航能力成为了发展的最大瓶颈。另一方面,当旋翼无人机超远距离飞行时,受制于网络系统的短距,控制平台将无法发送指令,航拍数据无法传回。
所以如何设计一种提高无人机续航能力的装置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无人机智能充电杆,以解决无人机远距离工作中的充电问题,进而提高续航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智能充电装置,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部设有无线自适应充电板,所述无线自适应充电板连接有无线充电装置,所述无线自适应充电板下方的所述支撑杆上设有太阳能光伏板,所述太阳能光伏板下方的所述支撑杆内设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为所述无线充电装置供电,所述太阳能光伏板为所述蓄电池供电,所述支撑杆上设有无线网络装置和GPS定位装置,所述无线网络装置和所述GPS定位装置均与无人机的中央控制室通信。
所述无线自适应充电板通过倒圆锥形第一支架设于所述支撑杆的顶部。
所述倒圆锥形第一支架包括三个支杆,所述无线网络装置、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和所述GPS定位装置分别设于所述三个支杆内。
所述太阳能光伏板通过θ型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θ型第二支架的中线量侧均设有太阳能光伏板,所述θ型第二支架套设在所述支撑杆上,且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θ型第二支架的中心,所述θ型第二支架与所述支撑杆可转到连接,所述θ型第二支架的中线连接电机,所述太阳能光伏板上的光感应器采集光信号传送给控制器来控制所述电机带动所述θ型第二支架旋转。
所述无线自适应充电板上设有特征标识层。
所述无线自适应充电板为圆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智能充电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1.无人机通过多个智能充电杆的无线网络装置和GPS定位装置组成的自主巡航网络系统,进行自主巡航,自主充电,传输数据;解决了无人机远距离工作中的充电问题,进而提高续航能力。
2.第一支架结构简单,同时可以提高结构强度。
3.无线网络装置、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和所述GPS定位装置分别设于所述三个支杆内,合理利用空间,同时又可以将三者的性能发挥到最好。
4.光感应器件根据光的强弱,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驱动θ型第二支架带动太阳能光伏板旋转到最佳角度,以此达到太阳能光伏板最大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目的。
5.特征标识层的设置,使得无人机能够精确定位。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特征表示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图4为本发明的原理框图。
图中:1.无线自适应充电板,2.无线网络装置,3.GPS定位装置,4.无线充电装置,5.第一支架,6.太阳能光伏板,7.第二支架,8.支撑杆,9.光感应器,10.蓄电池,11.特征标识层。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天瑞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天瑞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71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