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杂原子掺杂碳空心微球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1026909.5 | 申请日: | 2015-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1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 发明(设计)人: | 黄小彬;陈奎永;潘亭军;刘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B82Y30/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原子 掺杂 空心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无机碳纳米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杂原子掺杂碳空心微球的制备 方法。
背景技术
碳空心球具有密度低、本征阻尼性能好、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好高、比表面积可控和生 物相容性好等多种优异的性能,在轻质结构材料、金属基阻尼材料、催化剂载体、超级电容器 电极材料、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碳材料由于掺杂杂原子引起的新 的独特特性,使得杂原子掺杂的碳空心球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但目前杂原子掺杂碳空心球存 在制备工艺复杂、杂原子含量低、需要模板、产率低等问题。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3395773,公开日2013-11-20公开 了一种纳米碳空心球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将粒径为20-50nm的乙炔黑悬空在密闭反应釜中的 硝酸银溶液液面上;加热反应釜到100-180℃,用产生的硝酸蒸汽对乙炔黑进行氧化2-12小时; 将反应产物洗涤、干燥得碳空心球。但现有技术既需要用20-50nm的乙炔黑为原料,又需要用 硝酸进行氧化,工艺复杂,产率低。同时该现有技术只能得到碳空心球,无法得到杂原子掺杂 的碳空心球。
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3613085A,公开日2014-03-05公开了一种多级孔结构的碳空心 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使用溶胶凝胶法将碳前驱体包覆在模板表面,同时加入造孔剂, 溶解分散于水中;将混合液放入烘箱中凝胶得到前驱体;将前驱体进行高温烧结,得到具有多 级孔结构的碳空心球材料。但该现有技术不仅需要使用模板,还需要加入造孔剂,不仅工艺复 杂,而且污染环境。同时该现有技术也只能得到碳空心球,无法得到杂原子掺杂的碳空心球。
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2583312A,公开(公告)日2012.07.18,公开了一种氮、磷掺杂多 孔碳球的制备方法及应用。以水为溶剂,将聚膦腈微球与活化剂以(0.2~2):1质量比混合, 保持聚膦腈微球的浓度为10~30wt%,充分搅拌,然后离心分离得聚膦腈微球与活化剂混合物, 最后,将聚膦腈微球与活化剂混合物进行碳化即得到氮、磷掺杂多孔碳球;其中所述的活化剂 为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氯化钙或氯化锌。该技术仅能得到实心结构碳微球,同时,其制备过 程使用了活化剂,增加了后处理过程,使制备工艺复杂,另外如中国专利文献号 CN200910054594.3,公开(公开)日2010.1.27,公开了一种硅/多孔碳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 方法,该方法仅得到由硅和多孔碳构成的核壳结构体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杂原子掺杂碳空心微球的制备方法,通 过选用间苯三酚和六氯环三磷腈为共聚单体制备新型聚膦腈微球,以该聚磷腈微米球为前驱体, 经一步炭化直接得到。该制备方法无需添加模板,只需经过简单炭化即可,所制备的碳空心微 球杂原子含量高、内含均匀介孔结构且大小均一。本发明的碳空心微球可广泛应用于催化剂载 体、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等领域。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杂原子掺杂碳空心微球的制备方法,选用六氯环三磷腈和间苯三酚为共 聚单体制备而得的聚膦腈微米球为原料,在氮气保护下于炭化炉中加热碳化制备得到。
所述的聚膦腈微米球通过以下方式制备得到:将六氯环三磷腈和间苯三酚溶解于有机溶 剂中,加热后加入三乙胺并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将产物离心洗涤后得到。
所述的加热碳化是指:在氮气保护下将炭化炉升温到600℃,保温0-3小时;在氮气保 护下将炭化炉继续升温到700-1300℃,保温0-6小时;在氮气保护下将炭化炉降温到室温,即 得杂原子掺杂碳空心微球。
所述的继续升温,其升温速度为0.2-20℃/min。
本发明涉及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杂原子掺杂碳空心微球,其外径为200~800nm,壁厚 为30~90nm,比表面积为150~1000m2/g,孔隙率为0.1~0.6cm3/g。
本发明涉及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杂原子掺杂碳空心微球的应用,将其用于制备催化剂载 体、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或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
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69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聚合型硅酸铝
- 下一篇: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氮化铁的制备方法





